大家觉得(隋唐演义)和(水浒传)哪个好看?

2025-03-27 12:43:1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一、《水浒传》与《隋唐演义》的相同之处

《水浒传》与《隋唐演义》的共同点很多,比较突出的有三点:一是都系中国古代小说繁荣时期的长篇巨制。《隋唐演义》一百回,70余万字。120回本的《水浒全传》85余万字左右。《水浒传》产生于元末明初,开中国长篇小说繁荣之先河。《隋唐演义》产生于清初,是中国长篇小说多产期的翘楚之作。二是都有历史根据并具有英雄传奇性质。《水浒传》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史实演绎生发,《隋唐演义》根据隋炀帝伐陈至唐玄宗经历安史之乱那段历史演绎生发。《水浒传》中的宋江、蔡京、童贯、方腊,《隋唐演义》中的秦琼、单雄信、李密、隋炀帝、唐太宗等人,都是史有其人,史有其事,为小说提供了重要的故事轮廓。《水浒传》塑造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形象,他们与以蔡京、高俅等人为代表的北宋黑暗朝廷英勇斗争,展示了充盈天地的英风豪气。《隋唐演义》则塑造了秦琼、程咬金、单雄信、王伯当等一批乱世英雄在隋末唐兴的历史大变局中转战冲杀的巨大作为。三是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世俗社会和底层民众的审美意识,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具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得到广泛传播。在民间,武松、鲁智深、秦琼、程咬金的形象,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些艺术形象接地气,与老百姓的认知体系切近,有些人甚至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完全等同于历史人物,与他们同悲欢,共嗟叹。这一点,同那些着重体现文人情怀的作品有很大不同。比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作品,尽管有很高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由于其描写的人物、故事及体现的情调与普通百姓相距较远,被普通百姓关注、记住的东西并不多。

二、《水浒传》与《隋唐演义》的不同之处

《水浒传》与《隋唐演义》的不同点也很多,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历史真实的依赖和改造程度迥异。《水浒传》并不过分依赖史料。虽然也是依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史实而写,但不拘泥于史实。对小说人物和事件,主观发挥的成份远远大于《隋唐演义》。《水浒传》所写一百零八条好汉,只有宋江的名子可以在宋史中找到。所写“战高俅”、“打童贯”等故事,在正史上根本找不到。小说依据的史学资料只有“横行河朔”、“转略十郡”、“官军万人无敢抗者”、“擒其副贼,江乃降”等只言片语。至于“征辽国”、“打田虎”、“灭王庆”之类的事,恐怕只能靠民间传闻、文人想象,或将本不相干的历史影象附会于梁山好汉身上。《水浒传》善于根据作者意图对历史人物进行改写。历史上的宋江是在海州被张叔夜打败并招降的。施耐庵却把他写成在事业发展到顶峰时主动谋求招安的人。为了突出宋江的忠义,作者对《宋史》记载最祥细最确切的海州之战有意略去,就写宋江在梁山泊接受招安,并把张叔夜“安排”在济州做知州。其实,历史上的张叔夜从来没在济州干过。传说故事能在民间广泛流传,自有它的生动性,这说明民间传说与小说创作的文气更通达。

《隋唐演义》对史实的依赖性要高得多。作品涉及的隋、唐两代的人物和事件,其主要轮轮廓都和史实相同,一般不做变更。有不少人物在隋、唐正史中有传,比如李密、秦琼、程咬金(知节)、单雄信等。秦琼先随来呼儿、张须陀,后加入瓦岗队伍,最后投唐,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其一生行迹,小说都和史书上写的一致。李密,本为贵族出身,隋末参加杨玄感起兵,兵败后进入瓦岗寨成为首领,杀翟让而凝聚力削弱,败于王世充后投唐,后又叛唐被杀,这样的轮廓也与史实高度一致。秦琼、罗世信、樊虎、唐万仞,其初皆出于张须陀手下,这也与史实一致,于隋、唐史书中可以印证。当然,什么事都不是绝对的,《隋唐演义》也不是百分之百地对史书照抄照搬。有时为了强调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也会对一些情节做一定变动,比如,历史上的秦琼本是跟随张须陀攻打瓦岗军的,张须陀兵败后,秦琼又随裴仁基投奔瓦岗军。或许是《隋唐演义》的作者感觉这样如实写会有损于秦琼的忠义形象,就故意将秦琼投奔瓦岗的时间提前,写他受到宇文述的迫害不得不离开有恩于自己的长官张须陀去投瓦岗军。张须陀攻打瓦岗军时秦琼没参加,张须陀战死后秦琼在张须陀棺前痛哭,差一点没自杀。这样的演义,和现代的纪实小说的手法差不多,也就是所写之事或者真有,但时间地点改变一下。

2、对主题的提炼与集中程度不同

《水浒传》主题鲜明,《隋唐演义》主题平淡。《水浒传》史为我用,《隋唐演义》我被史役。《水浒传》一意统万军,处处聚精神;《隋唐演义》处处有立意,百意不一致。《水浒传》站在社会底层和梁山好汉的立场,“将善尽归绿林,将恶尽归朝廷”,热情讴歌了梁山好汉们不惧邪恶、替天行道、勇于同黑暗腐败的蔡京集团斗争的英雄气概,对他们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怀抱及惨遭奸臣迫害的结局表达了无限的愤慨,也体现了对乱世末世正不压邪造成王朝覆亡惨痛教训的反思,其主题是鲜明的,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和《水浒传》相比,《隋唐演义》似乎缺乏强烈性,看问题总是淡淡的,观点不鲜明,有些地方还是矛盾的。《隋唐演义》前半,揭露隋炀帝沉缅玩乐、使民无节,导致国家大乱、群雄并起,秦琼等一批英雄人物南征北战,最后归唐,实现国家统一。它的后部,写太宗至玄宗各朝的演变,虽然通过写争夺皇位、排斥异己等事件表现了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残酷性,但这与前部颂扬秦末英雄征战归唐使国家走向统一强大的立意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还有,在后部,《隋唐演义》虽然通过写玄宗因宠幸杨贵妃而导致安史之乱,批评最高统治者因情误国,却又不象宣扬“红颜祸水”论,因为这部书对很多女性都是看好的,这就矛盾了。最为致命的是一部书前后内容体现的思想性很难融合在一起。尽管作者以炀帝转生为玉环、朱贵儿轮回为李隆基当作一条大线,力求把前半与后部故事撮合在一起,但这只是外在故事的编排,并不能形成整部书思想性的高度统一。如果读者硬把《隋唐演义》前后部分当作一个有机整体看,也只能推导出“别管哪一代,无论炀帝还是玄宗,当政者只要近女色、贪玩乐,都会误国”这一类的解读。这样的解读也很勉强,因为,无论写炀帝还是写玄宗,都充分表现他们与妃子的深深爱情,而爱情是需要批判的么?作者笔下的炀帝,有那些女士面前,有情有义,懂得爱怜,他们在一起赏景观花,吟诗作赋,看不出多少丑恶来。唐玄宗对杨玉环,也是一往情深。《隋唐演义》真是够杂的,故事构思的外在一致,掩盖不住思想的混乱:它一方面写炀帝因女色败坏了国家,一方面又让一批“贞烈”之人为他殉节;一方面写秦琼不忘长官恩义,在张须陀死后扶棺痛哭,一方面又让唐万仞挖苦秦琼背主保身;一方面同情妇女们在乱世的遭遇,一方面又数落萧皇后一再嫁人;一方面写炀帝残暴误国,一方面让王义在炀帝墓前殉忠而死;一方面写以唐代隋是历史的必然,一方面又对叛唐者给予很大同情,渲染瓦岗旧部为李密发丧、秦怀玉为单雄信发丧、窦线娘为曹后发丧。倒是后来的改编者,比如单田芳、田连元的评书,在去芜存精、凝聚主题方面,远远高于《隋唐演义》,它们集中精力揭露封建帝王的荒淫残暴,讴歌英雄们救世壮举,也就弘扬了正气,鞭挞了邪恶,起到了文学艺术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

3、对作品的驾驭和艺术处理不同

《水浒传》集中写一个历史时期、一次起义活动,有贯穿前后的重要人物。一号人物宋江虽不在第一回出场,但他出场后就一直主导故事的发展,整部小说也是围绕着他写的,如果没有他,《水浒传》就缺少统一的灵魂。林冲、鲁智深、杨志、李逵等重要人物也是出场就活动到最后。《隋唐演义》则不然。说秦琼最重要,那只是前部,后部根本就没有他的戏。多数人物都是前有后没有,后有前没有。《水浒传》塑造的人物大都立体丰富,性格鲜明。比如风风火火、大凶寓大慈的鲁智深,武艺高强、敢于复仇的武松,天真憨直、为人粗豪的李逵等。至于身自为小吏,仗义疏财,因事获罪,不想落草而又不得不落草,最后带领梁山好汉走上招安道路的宋江形象,就更不用说了。《隋唐演义》在塑造人物方面,虽然成功塑造了英风盖世、义薄云天的秦琼、单雄信等人的形象,但就整部书来讲,存在不平衡的问题,许多人的形象是扁平的,尤其是后半出现的人物。包括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描写,只是把前人有过的东西拿过来,很少有自己独特的刻画。就故事编结来讲,虽然《水浒传》和《隋唐演义》都存在后半不如前半的问题,但《水浒专》后部逊于前部,只是力弱,仍在小说创作的基本尺度之内。而《隋唐演义》的后部,则脱离了小说的手法,只是记录史实,急着说事,叙述多,描写少。在语言运用方面,《水浒传》的语言整体上是生动的。《隋唐演义》的前部分也不泛生动之处,但后面就不行了,生硬,缺乏色彩。

回答2:

电视剧两个都看过, 水浒传武打更精彩,更多。隋唐演义内心戏更多。看你喜
欢哪个风格,我喜欢水浒传一点。如果比原著的话,水浒传文学价值高,第一本白话文学作品。我觉得水浒传好。

回答3:

隋唐演义更好看,隋唐演义是一篇英雄的故事,秦琼的仁、义,瓦岗寨众人的义气与侠肝义胆,任侠仗义,杨林的爱才惜才,李渊李世民等等,水浒传的梁山好汉打家劫舍人肉包子,对百姓对朝廷的态度也是天差地远,记得看过大家解读好汉一词实数贬义,这两本书一对比,英雄和好汉的差别泾渭分明

回答4:

各有各自的美

回答5:

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