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孩子多大有共情能力?共情是一项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展的能力,它的形成受遗传学因素、气质、背景、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尽管我们天生具备共情的潜能,但这种能力并不会自动发展,需要不断的实践和积累。
共情发展:情感基础
共情既是情感体验,也是认知体验。情感成分最先出现,例如婴儿会立即反映周围人的情绪状态和表情。由于镜像神经元的存在,出生18个小时的小baby就会经常对其他婴儿(处于困境:比如哭)表现出某种反应,这一点不需要任何人教,孩子天生就有在脑海中、身体上绘制他人经历的能力。
婴儿和其照顾者(如父母等)的早期情感体验对共情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养育和照顾过程中,婴儿会在与他人的积极互动、奖赏系统和平静与安全感建立起至关重要的联系,感到安全和被爱的孩子最终会对他人的情感需求更为敏感。
心理学家把照顾者和婴儿之间的这种联系成为“依恋(Attachment)”,现在研究表明孩童时期依恋的质量是一个人今后生活中共情、同情能力的预测器。
共情发展:感受与认知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共情的认知成分开始出现,与之前形成的情感模式互为补充。
到学龄前,孩子逐渐意识到其他人也具有独立的身体、情感和经验,此时,就发展出了所谓的“心理理论”,这使得孩子能够参与早期的“观点采择”,这是能够站在别人立场上、理解关心别人感受的前兆。
整个幼儿时期是区别自我与他人能力成熟的阶段,例如一个1岁的小孩子看到朋友不高兴可能会找自己的妈妈安慰他,但一个2.5岁的孩子处在同样情况可能会去找朋友的妈妈,因为他知道朋友其实是希望得到他自己妈妈的安慰的。当然,这种交互仍存在于最早期的阶段,受限于幼儿的经历,是对成年人(照顾者)行为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