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是将电能储存在电场中的被动电子组件。电容器的储能特性可以用电容表示。在电路中邻近的导体之间即存在电容,而电容器是为了增加电路中的电容量而加入的电子组件。
电容器的外型以及其构造依其种类而不同,目前常使用的电容器也有许多不同种类。大部份的电容至少会有二个金属板或是金属表面的导体,中间有介电质隔开。导体可以是金属箔、薄膜、烧结金属珠或是电解质。无导电性的介电质可以增加电容器的能力。常见的介电质有玻璃、陶瓷器、云母及氧化物。在许多的电路中都会用到电容器。电容器和电阻器不同,理想的电容器不会消耗能量。
当二个介电质隔开的导体之间有电压时,在介电质上会产生电场,因此正电荷会集中在一个导体,负电荷则是在另一个导体。电容器的电容定义为累积电荷和导体电压之间的比值。国际单位制(SI)下电容的单位是法拉(F),定义为每伏特1库仑(1 C/V)。一般电容器的电容约在1 picofarad(pF)(10−12 F)到1 millifarad (mF)(10−3 F)。电容器的电容和导体的表面积成正比,和导体之间距离比反比。实务上,导体之间的介电质会通过微小的漏电流。而介电质的电场强度也有上限,因此电容器会有击穿电压。而电容器中的导体及其引脚会产生不想要的等效串联电感及等效串联电阻。
电容器常用在电子电路中,阻隔直流电,让交流电可以流过电容器。在模拟滤波电路中,电容器可以使电源供应的输出变平滑。在LC电路中电容器和电感器可以调谐无线电到特定的频率。在输电系统中可以稳定电压及功率的流动[1]。在早期的数字计算机中,会用电容器储存能量的特性作为易失存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