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种俗称,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国家第二把手,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
先秦时期有相、 相邦等之名, 秦朝才正式设置丞相。 西汉也设丞相,至哀帝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 大司徒,这段时间有220年,是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设置最久的时期。自哀帝至 东汉 建安十三年(208)这200余年间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 曹操复设并任丞相,但时间很短。
三国和 晋 南北朝370年间,除 蜀和 东晋初年、 北朝较短时间外,不设丞相, 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时期也基本不置丞相, 唐玄宗 开元元年(713),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 南宋 乾道8年(1172)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 元朝于 中书省置丞相,自秦至 明朝初年 朱元璋(通过 胡惟庸案)废丞相的1600年间,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作为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并不长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丞相
总理、国务卿大臣、首相
丞相这个职务是从秦朝开始延伸出来的,在先秦的时候统称为相,秦朝建立之后才统一设立丞相这个职称,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就是所谓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位置,也是外姓在权利中心所能取得的最高权利和地位,所以丞相在古代是除了皇帝之外的最大官职,换算来现在来看相当于总理这个官职。
丞相是中央集权制度之后,权利掌控的第二把手,在古代丞相也相当于皇帝最高的谋士,为国家出谋划策,更多的是为皇帝掌管底下的官员,让他们安分守己,也是一个工作的分配手,他接收到到皇帝的信息之后,将工作进行分配,再把任务安排下去,就相当于一个信息的中转站,但是古代皇帝权利都在他身上,虽然丞相的官职很大,但是还是被皇帝牢牢的掌握在手上的。
丞相还是一个辅佐官职,相对于宰相这个称号拥有更多的实权,作为全国行政的最高首脑,丞相的权利是非常大的,也是为什么很多官员挤破头都想成为丞相的原因之一,因为在封建制的朝代,丞相的权利位于皇帝之下,也成为了很多乱臣贼子不安分的人,最想谋取的一个官位,因为它是已经走在了权利中心的一个官职。
现代的总理与丞相所不同的是,总理是人民选举出来的,他是整个政府的首脑,并有自己的任期,除非有着特别大的失误,不然都是在任期之后才会离职,而丞相则不同,它更像是总统下面的国务卿,就是由皇帝进行任命,并有着任免的权利,可以随时让你离职的那种,所以不会有着自己的固定任期,而是需要看皇帝的心情,心情好可以一直丞相到老,心情不好,有可能第二天就玩完。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古代中国战国、秦朝、汉朝,辅佐君主的最高官吏。
其最像是目前内阁制国家相当於首相,但是由於古代皇帝权力大,可以更换宰相,因此又更像是总统制下的国务卿,或者双首长制的行政院长
又若以党为主政为辅,则相当於中国国务院总理
中国的 国务院总理吧
一人之下,相当于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