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测0分”为话题,写一篇500字作文

2025-04-13 16:08:0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作文如下:
大千世界充满了无数未知的领域,形成了一个个诱人的谜团。喜欢探索的人们往往不服输,总要坚持不懈地调动一切智力、毅力和体力的因素,去探索,去征服。 问,始终与探索同行。面对光怪陆离的世界,面对芸芸众生,我们问天问地,问自己也问他人,以求探索出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真理。我们问天问地,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得到灵感。18世纪中叶,维也纳一个叫盎布鲁格的医生诊治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始终查不出症结所在。病人死后,经过解剖才发现胸腔内积满了脓水。他问自己,如果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还这样束手无策吗?不能!最后,他从用手指敲击酒桶的情景上得到启发,探索出了通过叩击胸腔,倾听胸腔音变就可以诊断出胸部疾病的方法。
  我们问自己问他人,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中深入探索,就可以得到真理。亚里士多德认为,推一个物体,当不再推它时,物体会归于静止。1 000多年后,伽利略对这个似是而非的论断产生了疑问。于是,他用实验推翻了这个结论,奠定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 问,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明确的目标。问,引发了思考;问,又能牵引思考。问,是荒漠中水草丰美的绿洲,始终激励着在荒漠中勇敢穿越的旅人;问,是暗夜里永远悬在北方的夜空中的璀璨的北极星,始终为在探索中无畏的勇士们指明方向。
  在卢瑟福从阿尔法粒子小散射的实验中证实原子核存在后,发现原子核的质量数与质子数不符,他产生了疑问。于是,他不断地问古人问自己,积极思考,坚持实验,终于成功地证实了中子的存在,极大地推动了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这对于一个只知重复实验,不善于提出质疑并思考的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我们都像卢瑟福的那位学生那样,只知埋头工作,而不善于发问,不善于思考,成功了不知为什么成功,失败了也不知为什么失败,好像是在兢兢业业工作,其实这只是木偶度日。 问,不但能使人类战胜自然,战胜自我,而且还能使人类占领高科技领域,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
  哥白尼说过:“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而在勇于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具有问的精神,好问,勇问,善于问。让我们问天问地,从天地万物中获得知识;让我们问自己问他人,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吸取营养,不断充实自己。让我们带着问上路,让问与探索同行,不断上下求索,去获取知识,获得真理。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采用议论文体写作的考场佳作。作者用拟人修辞作标题,既亮出了自己的主张,又彰显了文章的主旨。文章开篇在交代人们探索的原因中巧妙扣题,为第二自然段引中心论点“问,始终与探索同行”作了充分的准备。 文章写得很大气,纵横驰骋,大开大阖,如行云流水。阐述问题深刻透彻,既有典型事例的列举,又不乏理性思考和分析,使事实论据和理性的分析有机结合,水乳交融。所举盎布鲁格、卢瑟福的事例,既典型,又匠心独运。分别从问自己、问别人两个角度证明和强化了中心论点。
  另外,文章在结构上还采用分论点支撑的方法,不但化难为易,而且使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结构严谨。作者紧紧抓住话题导语中的重点语句“问天问地,问古问今”,使之成为文章的气脉,在文中暗香流动。
借你参考,别抄哦!老师肯定看过的,仿照写吧,古今这么多的事.

回答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学生们可以参与的社会活动的范围正日益扩大,学生消费自然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层出不穷的各种品牌,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一个通过消费活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过程。  
 有些同学,他们穿着所谓的流行新款服装,脚上穿着几百元的运动鞋……面对这些部分学生感到羡慕,然后纷纷效仿,我觉得其主要原因是想住那种追逐潮流时尚的感觉。  
 从有关资料上知道,我国目前中学生的消费人数高达7300万,因此他们的消费趋势及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力是至关重要的,据初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每月零用钱人均为100至300多元,有甚至达到500多元;而主要用于购买零食和文化用品的中学生约占了80%,其中男生乐于去运动场所和书店的占了50%,而30%至40%的女声则热衷于书店和商店,读报方面,以晚报和电视节目报接触率高,25%左右的中学生其印象最深的广告则是自己喜欢的明星等。  
 长期以来,假期消费在学生生活中一直扮演看调剂品的角色,他被认为是文化生活的一种补充。60%的中学生认为假期消费本来是学生紧张学习之余恢复体力和放松精神的主要手段之一,内容应该是多样化的,但在我们目前看来,多数区县城市中,因环境的局限,除少数学生能够走出家庭,进入社会,文娱,体育领域之外,大部分学生的假期活动主要还是集中在家庭的小天地了被动的进行,如闲聊,闲玩,看电视等,另有相当于50%的中学生则沉浸在无所事事的消费之中,如打扑克,打电子游戏机等,还有50%的中学生则从事消极的甚至有害的活动。而在一些专门为学生提供的消费活动中心看到的中学生,简直少的可怜。  
  其次,中学生的“人情消费”也在日趋加温。就拿我们就读的实验学校中学生消费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校园里,没有送过礼物的同学很少,男生一般都请吃饭,而女生都是送小礼品或小玩意。学生用在“人情消费”的费用1年之中,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据了解,学生这些人情费的支出,主要向家长要。面对学生这一消费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中学生的消费怎样才能合理进行?政治开放的大好形势给每一个家庭带来了经济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要富先富孩子”。是不少家长的共同心愿。家长对孩子的收入和关注往往是超过对自身的关爱,使他们在孩子身上大把花钱也在所不惜。在这样的优越条件下长大的孩,吃要好,穿要名牌,用要新奇,享受高档消费,成为理所当然的要求。  
 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校园里刮起了超前消费之风,而同学间的互相攀比更主张了“风”势。可是,同在一间教室里上课的同学,各有个家的不同的经济状况,面对收入微薄的父母,面对下岗的父母,面对经济负担沉重的父母,“穷孩子”怎能伸出手要钱?于是“寒酸”“不潇洒”,使这类孩子觉得“脸上无光”,心理不平衡。有条件高消费的同学,物质上的优越对他们未必是一件好事。俗话说:“玩物丧志”。物质欲望的满足往往抵消了精神上的追求,害怕吃苦,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使青少年意志消沉,害怕困难。他们很难接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