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剪纸、剌绣、陇东道情
1.皮影:
庆阳的皮影艺术,是与陇东道情并蒂绽放的“姊妹花”。它与陇东道情共生共荣,根深叶茂。
皮影艺术作为庆阳民间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多运用于常见的皮影戏表演。然而,它的精美之处不仅表现在戏剧表演过程中,而且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件绝妙的艺术佳品。庆阳皮影雕刻精细,风格古雅,兼收并蓄,庆阳民间剪纸、石刻、雕塑等艺术手法,创造了它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造型和风格。
庆阳皮影以透明度大、立体感强、刻工精细、造型诡秘且规范为特点,多以戏剧人物为主,兼以布景陈设、花草树木、神怪异兽,人物分解为身首各异,以动为结构体,既便于演出,又能欣赏,一草一木、一人一体,在刀法及着彩上都显现出色彩眩晕的效果,以雪花纹为最精致,所有刻工都镂现出中国远古文化的符号。
庆阳皮影的制作工艺极其考究,非牛皮而不用,而且对牛皮质量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要达到平整耐用,厚度适宜,润泽透明,柔而不软,硬而不脆。牛皮经过浸沧、框架、阴晾、刀刮等多道工序之后,才动手精心雕刻。人物、动物、景物的雕刻都曲直有序,阴阳、虚实、疏密、长短错落有致。皮影的着色也极其讲究,以大红、大绿、滕黄主色,兼用少许蓝色、黑色,而且点染时只用纯色。这样演染而成的皮影色彩绚丽,色调和谐,人物栩栩如生,景物浑然天成。
2.剪纸:
剪纸是陇东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作者大都是农村劳动妇女。他们从小跟着妈妈、奶奶以及村里的巧手学艺,一把剪刀到老,生命终止才是艺术活动的终结。古老的剪纸艺术就这样代代相传,并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
庆阳剪纸题材广泛,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有表达他们对劳动果实深厚感情的牛、马、驴、羊、鸡、狗、猪、免;有反映传统民俗吉祥喜庆的《骆驼进宝》、《四龙捧珠》;有保护娃娃平安成长和合家康乐的《带铃铛狮子》、《抓髻娃娃》;有反映传统民间故事传说的《武松打虎》、《王祥卧冰》等。这些民间剪纸大师不是以剪纸为生的民间艺人,而是不脱离生产的劳动者、他们随心所欲,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不受瞬息万变的政治气候和市场价格的影响,这种艺术是最真挚、最淳朴的艺术。
3.刺绣:
庆阳刺绣也就是陇绣,可以说散布在庆阳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炎炎夏日,在山乡的路旁、河边,你会看到一群群玩皮戏耍的孩童,他们光着屁股,不穿衣裳,胸前挂着一个花裹肚。那红红的裹肚上,巧针细线地绣着各种各样的花鸟虫鱼,阳光下,红如火,艳似锦。茶余饭后,劳动休息或是聊天闲谈的时候,你会看到那些三五成群的老人们烟杆上都吊着一个绣花烟袋。如果遇到谁家孩子过“满月”,那刺绣品就更多了。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向孩子贺喜,都要拿自己刺绣的东西做礼品,有虎气生生的虎头鞋,有红花绿叶的荷花帽,有描龙绣凤的花裹肚,还有狮子枕、虎头枕、金鱼枕、龙枕、凤枕等等。这些礼品要摆在喜桌上,让大家观赏、评论。过去重男轻女,只给男孩做满月,现在不同了,男孩女孩都一样,可是男女有别。给男孩的礼品,绣的不是“望子成龙”、“状元进宅”,就是“马上封侯”、“二龙戏珠”,还有石榴、桃、鹿、鸡、鱼之类的动植物,象征多子多福,大福大贵;给女孩绣的则以“丹凤朝阳”、“莲生太子”、“胖娃坐莲”居多,还有荷花、牡丹、凤凰、百鸟等,表示子孙绵延,永保平安。庆阳刺绣是节日民俗文化的典型体现,深入庆阳乡村,你深深体验到美源于生活,美就是生活。
4.陇东道情:
陇东道情发源于庆阳、环县一带。约在100多年前,由民间艺人赶着毛驴,驮着锣鼓乐器,用皮影艺术表演。后经系统地挖掘、搜集、整理、改造,于1959年搬上舞台,并正式定名为“陇剧”。30多年来,陇剧在保持陇东道情独特风格的基础上,吸收秦腔、越剧、昆曲、黄梅戏、秧歌剧等戏剧之长,从音乐、唱腔、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形成了节奏明快、曲调婉转动听、表演细腻优美、服饰飘逸素雅、布景柔和协调、富有民间色彩的独特风格。
陇剧的代表剧目有《枫洛池》、《谢瑶环》、《假婿乘龙》等。其中《枫洛池》曾于1959年国庆10周年在北京演出后,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和鼓励,戏剧界的知名人士田汉、梅兰芳等人,也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
5.庆阳:
地处黄河中游流域,甘肃东南端,习称"陇东" ,古称"北豳",是宁夏通往关中的必经之路,古有"控振萧关,襟带秦岭"之誉,是驰名世界的"黄河古象"的故乡。这块沃土曾养育先民,是华夏农耕文明和中医药的源头所在,人文始祖伏羲、女娲、黄帝在这里都留下了足迹,在这里歧伯开创了中华医学,成就了闻名中外的《黄帝·内经》蓝本,在这里周先祖公后稷"教民稼穑",在这里范仲淹留下了"不为良相,亦为名医"的千古绝唱。
庆阳四绝:庆阳香包 、庆阳剪纸、陇绣、道情皮影
甘肃庆阳地处黄河中游流域,甘肃东南端,习称"陇东" ,古称"北豳",是宁夏通往关中的必经之路,古有"控振萧关,襟带秦岭"之誉,是驰名世界的"黄河古象"的故乡。这块沃土曾养育先民,是华夏农耕文明和中医药的源头所在,人文始祖伏羲、女娲、黄帝在这里都留下了足迹,在这里歧伯开创了中华医学,成就了闻名中外的《黄帝·内经》蓝本,在这里周先祖公后稷"教民稼穑",在这里范仲淹留下了"不为良相,亦为名医"的千古绝唱。
先进的农耕技术和优良的劳作传统,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积淀了保留着古朴淳厚民风民俗的传统民间艺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而且由于交通不便,庆阳更多的保留和保护了古代原始古朴的传统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宝藏极为丰富,有剪纸、刺绣、皮影、石刻、脸谱、蜡雕、草编、粘贴艺术、灯彩、纸扎、民族服饰、艺术壁画、农民画等20多个种类。尤其以被誉为庆阳"四绝"的庆阳香包 、庆阳剪纸、陇绣、道情皮影最为闻名。
剪纸、刺绣、皮影、陇东道情则集中代表了庆阳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