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Virgin唱片公司所签下的label "SEX PISTOLS"(大陆译名"性手枪")是PUNK的起点。他们发表的专辑"GOD SAVE THE QUEEN"的唱片封套大胆地把英女皇的嘴巴用"SEX PISTOLS"的封条封着。大胆的作风前无来者(及后新浪漫时期英国一队band -JAPAN亦曾在music video 内炸毁毛泽东的肖像),他们完全的发泄心里一腔的愤恨,无论对前途、社会都是一种控诉。这就是PUNK的诞生。
一时之间,PUNK就势如破竹的成为一种狂潮,因为PUNK是属于大众的文化,可以极容易使人认同(基于当年英国社会问题),人们得到宣泄的途径; 而香港当时的许冠杰一曲"半斤八两"亦是受PUNK的文化影响,唱尽打工仔的心态,可见PUNK的世界性及兼容性(君不见"半斤八两"一碟卖得满堂红)。 PUNK是物资与欲望、理想与环境的不均衡压缩之下的变形产物,对物质的敏感是PUNK的重要理念。他们让你感到一种暴躁不安的侵略性与攻击性,以及对事事都不易满足,所以PUNK的音乐大都涉及性、药物、暴力等。
"三和弦论"的PUNK是一种极民主的摇滚三和弦,是指歌曲只使用最简单的三个音构成的和弦(Triad Chord)组成,完全没有修饰,直接的、有力的、赤裸的表达他们想说的,PUNK亦没有长篇大论,只有2-3分钟(这观点Ramones特别强调,也一直坚持这样做),完完全全跟当年的主流相反。
因为PUNK的简单大众化,使许多PUNK BAND在街头巷尾、车斗里、仓库里响起了他们第一个音符,音乐已经再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因为PUNK有极强的可参与性,使得PUNK音乐得以普及,对摇滚乐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尽管PUNK是那么的极端,但它总算在世界艺术史上写下重要的一页。PUNK的出现,不只在于音乐世界,还影响了时装、平面图像、视像及室内装潢。一名作家Malcolm Mclarer说过"If punk was just about music this thing would have died years ago" "pu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 in post-war Britain." PUNK亦可能给予意义含糊的新浪漫(POST- MODERNISM )一点诠释。
PUNK的演变之广,我们可能没有察觉,它已经变身成一种行为艺术,一种思想,甚至一种人生。在平面设计方面,由SEX PISTOLS的唱片封面引发起一种"并贴"的热潮,当年的海报,杂志等都以这种方式排版,对往后的设计业影响巨大。
在时装设计方面,大家一向可能误解那些PUNK头的人是PUNK友,那是错误的。 其实PUNK的潮流,在八十年代的青年人一定经历过,当年梅艳芳的一身打扮都是受PUNK LOOK影响,人们还以为梅小姐带领潮流,其实她也是跟潮流! PUNK LOOK 往往是一种反叛型态,80年代的男生gel起头发,一条窄身牛裤,加上一件不扣钮的白恤衫,再戴上一个headphone连着腰间的walkman,已经是一种PUNK LOOK(可惜香港人只是学齐了人家的outlook,但headphone却听着中文流行曲)。 我们认识了PUNK的意义名历史后,已经对它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PUNK的意义除了前文所讲的,还进入了室内空间。PUNK除了反叛、不满之外,它还创造了一种简洁而有力的艺术定义。PUNK的三个和弦走天涯,对室内设计者而言是一种启发。
"简洁""有力",在现代的设计行业里听得不少,但有没有想过这就是PUNK的理念? 以音乐来解释,PUNK是没有"装饰音",只是用了三个major chord (正三和弦,即大调中的一、四、五级和弦,也就是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而奏成,没有高深的技艺,将这些原理套入室内空间入面,就是简洁地用点线面等原始的元素构成一个空间,就像"LOFT"这种空内设计的模式,都是PUNK的副产品; 比较战前至60年代的 ART DECO 甚至 ART & CRAFT时期的空内空间,它们都充满修饰,例如雕花的桌椅,华丽的吊灯,精美细致的地毯等,这就像60年代那些PROGRESSIVE 诗篇摇滚乐,充满装饰的音节,用上成千上万的和弦,十分注重技巧的表达。
PUNK的室内设计,主要用最简单的形状,如圆柱,长方等原始的形状构成,而用色都不会很多,简单就是力量,就是因为这样,PUNK INTERIOR就是不易使人察觉,因为它没有强烈的设计元素,人们常常以"简洁"一词充当挡箭牌,但没有想过,"简洁"都美术史的其中一员,更没有人想过,PUNK便是"简洁"的源头。现代生活之中,我们身边有很多以PUNK作为设计原素的品牌,就如IKEA,无印良品等等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我们平日多留意身边的事物,便会找到更多PUNK的足迹,因为我们根本就是活在PUNK的时代。 朋克摇滚孕育了一场摇滚乐历史上的革命。这是一个漫长的从酝酿到爆发的过程,他实际上引出的是摇滚发展中的另一条线索,即所谓的"自己动手"和"独立"观念。这条线索尽管并没有对摇滚的生成产生多少影响,但对80,90年代甚至未来摇滚乐的走向具有巨大的引导作用:众所周知,摇滚乐是一种异常强调"个性"的音乐形式,但在朋克摇滚之前这种"个性"通常总是通过一种"代言人"——摇滚明星表达出来的(在此之前地下音乐的社会影响较之主流势力远为逊色),70年代的商业化浪潮更加强化了这一点.无论是Bob Dylan 也好,John Lennon也好,他们之所以能够使自己鲜明的个性影响青年一代或者表现了青年一代的个性,首先不是因为他们有"个性",而是因为他们的明星身份,其后他们才能够通过自己用聪明才智和努力赢得的这一份"话语权"来表达自己的这种"个性"(无论是音乐上的,还是人格魅力上的)。因此,在朋克摇滚出现之前摇滚乐的个性实际上是一种"明星的个性"或者"精英的个性"对于普通的爱乐者来说,他们始终摆脱不了"听者"或"接受者"的被动地位。但是这已经是一种进步了,这种"代言人"的产生毕竟是青年一代"民选"产生的,而并非是主流社会或者其他什么政治势力强加给他们的.当然,这些代言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代言人,毕竟还是因为他们代表了青年一代自己的声音。这也许就是摇滚的反叛精神为音乐带来的第一次"民主"。
但朋克摇滚却不满足于这些,不满足于这种"集中制的民主",他们要将"革命"进行到底.首先他们要做的就是废黜明星们话语权的垄断,让所有热爱音乐的人"自己动手"创造音乐,表达自己;要让所有人都真正"独立"地去搞音乐,而不使传统,权威或者大公司成为无论音乐还是个我本身发展的羁绊.如果这种观点付诸与政治领域那无疑会导致无政府的混乱,但幸好它的实际影响了仅仅限于音乐(个人化),尽管也的确为原先"集中"的"过活儿"的唱片市场带来了少许的"无政府状态"和迷惘.这恐怕不能理解为是一种音乐意义上的进一步"民主"吧.摇滚乐中的个人主义和个性创造从这里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为日后非主流运动在90年代的成功--"非主流"音乐成为"主流",奠定了基础.
后来在早期朋克摇滚观念的激励下,出现了一大批的乐队和新风格,这便是新浪潮和后朋克运动.这些新形态的摇滚乐同朋克摇滚的联系更多的是在观念领域,其次才是音乐形式.他们大胆地展开了各种形式的艺术探索,附庸风雅也好,赶时髦也好,毕竟他们完成摇滚乐的"现代化".如果你会惊讶今天的摇滚同60,70年代或者50年代的摇滚有着如此不同的声音,那么一切故事从朋克开始.
朋克摇滚把摇滚乐带回了它的出发点--"三个和弦"与简单的旋律.它只是将这一切演奏得比以往所有摇滚风格更加喧闹,快速和粗糙.尽管很早就已经有几只乐队展开了对那种后来被称为"朋克摇滚"的风格的探索--包括60年代的车库摇滚乐手们和The Velvet Underground,The Stooger,The New York Dolls(他们被称为原始朋克),但直到70年代中期真正风格意义上的"朋克摇滚"才告形成.几乎同时在大西洋的两岸,年轻的乐队们开始放弃对主流硬摇滚的追求,剥去繁复的音响把它带回到最本质的层面.在纽约,第一支朋克乐队是The Ramones;而伦敦第一个朋克团队则当属于The Sex Pistols.尽管这些乐队有不同的发展历程和音乐风格:The Rmones更加快速,并且受到泡泡糖摇滚的影响;而The Sex Pistols则把The Faces乐队的叠句演奏得比"原版"更加草率和吵闹,但他们那种简单直接的方式在英国和美国却同时引发了音乐上的革命.
在美国,朋克保持着一种地下音乐的感觉,并最终导致了80年代核心朋克和独立摇滚的一幕;而在英国则是一种公开的现象,The Sex Pistols被认为是对康乐的英国政府忽然君主政体的一种"严肃的"恐吓",但更加重要的是,他们导致了无数新乐队的建立.这群乐队中的一些紧紧地围绕着The Sex Pistols绘下的蓝图,但更多的则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不论是The Buzzcocks尖锐的流行歌曲,还是The Clash赞美诗般,雷鬼乐(Reggae)影响的摇滚乐,抑或是Wire和Joy Division附庸风雅的艺术实验.很快,朋克分裂成后朋克(它比朋克乐更加实验化和附庸风雅)新浪潮(它更加流行音乐导向)和核心朋克(它仅仅是将朋克变的更加强硬,快速和粗糙).整个80年代,在英国和美国朋克都被看成同核心朋克是一回事儿.90年代初期,一个由Green Day和Rancid领导的朋克复兴主义浪潮出现在美国地下音乐中.这些朋克新浪潮乐手们因循着同早期朋克乐手相同的模式,不过他们趋向于将重金属的影响融合到音乐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