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在选拔人才方面有哪些措施

武则天在选拔人才方面有哪些措施
2025-04-13 14:40:4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主要是殿试和武举

殿试,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武则天创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进士中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朝考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
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亲自在大殿上开科取士,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是科举史上第一次“殿试”,此次殿试规模不大。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即将称帝,为了收买人心,她亲自主持考试,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几天。这次殿试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资治通鉴》干脆抹杀了唐高宗主持的那次殿试,称殿试是武则天开创的。但成书更早的《旧唐书》记录了唐高宗的这次殿试:(显庆)四年春二月乙亥,上亲策试举人,凡九百人,惟郭待封、张九龄五人居上第,令待诏弘文馆,随仗供奉。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武则天科举制首先是从 文举开始的,选拔的都是经国治世的文才,因此文举是科举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唐代 文举的科目是很多的, 明经、明法(通晓法令者)、明字(通晓书法者)、明算(通晓术算者)、进士、 俊士(才能俊秀者)等五十多种,后来渐渐演变为只重视明经、进士两科。这两科最初只是 试策,也就是根据经义和时务写作论文,后来逐渐转变为进士科注重 诗赋, 明经科注重“帖经”和“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意揭开一页,将左右两边遮住,中间只露出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应试者填充。所谓墨义,则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以考中,而写作诗赋则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才能,所以进士科及第很难,当时流传的“三十老 明经,五十少进士”,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武则天是 中国唯一的 女皇帝,武举制度也是她执政时期开始的。武举主要选拔将才,与 文举比较,其重要性不及文举,武举出身的地位也不及文举的进士。历史上的武举开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 公元702年,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
宋代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比如孙吴兵法(孙子、 吴起)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便不能参加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但明代的军事职位多半由世荫承袭,再加上由行伍逐步提拔起来的,武举选将只是个补充形式。清代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从制度上看,基本沿袭明末,考试程序、办法等也没有多少变化,但由于清朝统治者出身于 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因此对武举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清代武官虽然仍以行伍出身为“ 正途”,由武举出身的次之,但武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在军中占有相当比例。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民间习武之风兴盛一时。 
唐代的武举主要考 举重、 骑射、步射、 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 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 兵法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至 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笔试。
宋以前并没有“ 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 宋神宗时,为 福建人 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 郭子仪( 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异等),北宋 徐徽言(文进士出身,后弃文习武,徽宗授 武状元)等等。我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700)“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①一般认为,这就是我国 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 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村的重要制度。
唐代武举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而整个制度还不够完备,只能说是武举的创制时期。宋代开始,武举被纳入整个科举体系之中,确定了三组考试的程序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武举制度臻于规整。元代武举废止不行。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

回答2:

武则天大致继承了唐太宗以来的压抑世族, 发展科举制的政策, 庶族地主仕进之门开得更大, 这是值得肯定的。天授元年(690 年) 武则天称帝后, 亲自在洛成殿策问进士, 以文词取士, 而不重经学, 破格录用优秀者。这就是科举制中被称之为“殿试”之首创, 在此后封建社会千余年里一直延续下来。殿试是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表明她对科举取士选拔人才的注重。唐太宗时, 科举取士制度分两级考试。乡贡是在家自学士子学业有成向州县求举, 经考试及格, 由州贡到尚书省接受吏部考试。到武则天时又增加了殿试, 由皇帝亲自考试, 使科举制度趋于完备。在武则天以前, 只有文人学士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武人则无进士门路。长安二年(702 年) , 武则天“初设武举”, 专门招收武人。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等, 从中选拔有军事技术和才能的人。这就打破了科举制中只有文人学士才能进士的限制, 为武人进士开辟了道路, 体现了武则天广开科举选拔人才的方针。

唐太宗时, 录取进士为205 人, 而在高宗、武则天时期, 据徐松《登科记考》所载, 录取进士多达1000 余人。由此可见武则天对发展科举制度所作的努力。除广泛实行开科取士政策之外, 武则天还进一步扩大选拔人才的范围。垂拱元年(685 年) 她宣布:“内外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资治通鉴》卷203) 让老百姓自我举荐、自表才能, 这在武则天以前是没有先例的, 从中可看出她渴慕贤才的迫切心情和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开明政策。她还时常注意发现人才。

河东采访使张循宪, 向朝廷保荐已被免职而善解疑难的小官张嘉贞, 武则天亲自召
见他并任命为监察御使。元授元年(690 年) , 武则天派出“存抚史”分十道巡察、搜罗人才。第二年, 武则天亲自召见存抚史所举荐的人, 都加以录用, 并让这些被举荐的人试做某官,“试官”自此开始。朝庭官员数目大为增加, 正额不够, 又广置员外官。当时有人说“补阙连车载, 拾遗凭斗量”。

武则天选拔了一大批文武人才, 委以重任, 她前后任用的宰相有李昭德、魏元忠、杜行俭、狄仁杰、张柬之、姚崇、宋琰景, 边将如唐休琰景、娄师德、黑齿常之、郭元振等。善于用人, 善用能人, 是武则天政权得以巩固的重要因素之一。武则天凭借自己的明察善断, 又依靠利用一批能臣勇将, 使她成为一个较成功的皇帝。

毋庸置疑, 武则天以禄位收揽天下人才, 借以笼络中小地主的人心, 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官员中难免有冗滥的弊端。尽管如此, 武则天还是经常检查所任官吏是否称职, 发现有不称职者, 立即罢黜、降职、流放。正因如此, 武则天在选才、用人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为古今不少人所称道。

回答3:

武则天非常重视人才,就其人才思想而言,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贤若渴,极力求
访;二是任人唯贤,不拘门第、资历;三是广揽英才,不避仇怨;四是信赖人才,爱惜人才。为了网罗
英贤,为己所用,武则天在执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大力发展科举制度;颁求贤诏书,鼓励官
民举贤或自荐;派使臣到地方搜罗人才等。

回答4:

科举取士 开武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