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末清初没有出现大清、大顺和南明三足鼎立的这样的局面?

三足鼎立的这样的局面为何没有出现?
2025-03-25 10:51:5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在当时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上,大清,大顺和南明都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南明,经过了连年内战,基本上已经失去了主动权。同时大顺和南明当时是水火不容,而大清是属于坐收渔利的一方,三方没有互相掣肘的条件,当然也就不可能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南明和大顺,一个是刚失去民心的政权,一个是刚刚夺取政权但是还有稳定民心的集团,他们的根基都太不稳定,加之两方还在不断战争,给双方带来的消耗也是非常大。两方都不可能有时间去进行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所以南明和大顺只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实力不断被削弱。

而大清因为在东北经营多年,已经有非常稳定的政权和良好的民众基础。皇太极继位以后也是平息了大清朝中的内乱,稳定了本国的局势。而且他们属于一个外族,大顺没有想过也没有能力去对大清有什么作为,所以大清只需要坐山观虎斗,利用大顺和南明的不断内斗和消耗,等待时机挺进中原就行了。


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吴三桂不断地叛变,让各方势力都出现了不稳定因素。吴三桂的倒戈给明朝造成重创,加速了他们的灭亡速度。特别是最后吴三桂归顺大清,让大清不费一兵一卒就过了大顺最重要的屏障——山海关。这也让大清入主中原有了更多的精力和兵力。

回答2:

主要是大顺和南明确实实力不行,不足够抗衡,所以没出现三足鼎立。

回答3:

明末清初没有出现大清、大顺和南明三足鼎立的这样的局面,是因为这个时候的实力不强。

回答4:

因为当大清入驻北京城后,非常注重和地主乡绅搞好关系,利用这层关系笼络人心,壮大兵力,于是大顺和南明不攻自破,正所谓得道者多助。

回答5:

首先,我们来看看当时各方势力的差距。大清在入关后,全国的形势也可谓是错综复杂。虽然清军已经入驻北京城,但也只是占领了极少一部分中原地区。即使李自成败退北京,但西边仍然还是大顺政权的统治区域。另外,在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也是占据了江南大部等富饶之地。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三者是有着相差无几的地盘与实力的。

大清王朝扮演的角色虽然是侵略者,但其所施行的一系列政策也可谓是煞费苦心。其一,大清作为“外来户”,首要任务就是与前明的乡绅们搞好关系,说白了就是先要站住脚。其二,以先帝的身份将崇祯帝厚葬,这个做法不仅深得民心,同时还麻痹了南明弘光政权。其三,多尔衮在进驻北京时,强制下达剃发令,但遭到了汉人的强烈反对与谴责,为了顾全大局,只好将此令推迟。
除此之外,满清军队入关时,人数上并不占优,如果此时其他政权大军来犯,那也只有败退的余地。面对这一情况,多尔衮与大臣商议后,决定将顺治帝接到北京,并且令关外守军一起进驻中原,这样一来,人数上的弱势就不存在了。其时,满清在入关之后并不像我们了解的那样摧枯拉朽,也算不上有什么明显的优势。

然而,没多久,这三方势力之间的平衡就彻底打破了。当满清在积极发展时,其他政权却无所事事。特别是南明弘光政权。虽然朱由崧能坐上皇帝之位是众人推举的结果,但明末的党派之争已经根深蒂固。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文臣武将则只顾贪图享受。口口声声说的复仇也成了空谈。更可笑的是,他们竟然希望大清能把大顺灭掉,以报崇祯帝被逼自缢之仇,从始至终都没有动用过一兵一卒。

面对南明弘光政权的不作为,大清心里可是笑开了花。多尔衮抓住了这个机会,组织兵力开始西伐大顺。顺治元年,大清军队向西进军,而此时的弘光政权还认为大清伐顺乃是为先帝报仇的正义之举,依然按兵不动。结果就是,李自成放手一搏,最终战死,大顺灭亡。所谓“三足鼎立”的局面至此就破灭了。而整装后的大清军队,再次把矛头指向了只顾安乐的南明,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大清王朝之所以能够打破“三足鼎立”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南明弘光朝廷的不作为罢了。一个没有主见、没有野心的政权,就算当时你再强大,也终究免不了走向灭亡。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的“三足鼎立”是建立在谋略跟长远眼光上的,而大清、大顺、南明这三者就无法与其而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