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是我们对世界的感觉。但是回到宇宙这个问题上,可以说宇宙曾经是白色的。
就物理学而言,黑色不是一种颜色。是一种光谱,根据定义,颜色是光波的可见光谱。黑色物体吸收光谱中的所有颜色,使得“黑色”没有任何颜色。
当宇宙从大爆炸中诞生时,其中没有任何恒星可以发光。它是不透明的,是由质子、电子和中子组成的热汤。
如果宇宙是白色的,那我们还能在这新的场景中看到星星吗?黑洞是否还会出现在这白色宇宙的背景之下呢?好了,让我们澄清一些事情。在这里,我们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考虑“黑/暗”的概念。
颜色是光波的可见光谱。黑暗的天体能够吸收光谱中的所有颜色。事实证明,“黑色”不应该被看作是一种颜色,而应该被看作是没有任何颜色的。但是,“白色”是所有颜色的混合体,包含了所有波长的可见光。
我们知道,宇宙诞生于一场大爆炸。在那时,是没有发光的恒星,你可以看到一个由质子、电子和中子组成的不透明空间。
大约30万年过去了,宇宙开始慢慢冷却下来。质子、电子和中子开始相互间碰撞,并合并成原子和分子。太空变得透明了,但是,观察者会把它看成是一种黑暗,毕竟还没有一个光源。
当我们获得黑暗宇宙的时候,第一颗恒星不断增强自身的辐射,导致氢原子发生电离,分裂为质子和电子。但是星星还是没有照亮整个空间,其原因是奥尔伯斯悖论。假如宇宙是白色的,不是黑暗的,那它就是无尽的大,无限的古老,同时也是静态的。
然而,这些特征是错误的,因为宇宙是动态的。奥尔伯斯悖论有一个主要条件——不能够使宇宙背景变白。意思就是说:宇宙不是静态的。当外层空间不断扩大时,扩展的速度也随之变快,且恒星之间的距离增大的同时,光的波长也会跟着增加,并移动向红色光谱。
事实证明,波长在不断拉伸,以至于人眼不能再捕获到它们,而只能借助于红外设备才可以接收。事实上,宇宙是非常明亮的,但普通的视觉只能捕捉到黑色背景。
因为你看出去的眼光没有收到反射物体的反射,所以你就觉得宇宙是黑色的,如果是白色的物体,一定是因为其反射或者散射了其他物体的光才形成的将白色光反射或者散射入了你的眼睛。
因为宇宙中很少有东西能够散发出光量,照射这么大一片区域。
因为宇宙中光线还是比较少的,所以看起来就是黑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