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咬不死,因为蜜獾有很强的免疫抵抗能力,但是排毒量过大也是会死,而且免疫的也都是非洲大陆的部分毒蛇,我听过的多数是眼镜蛇类,如果遇到的是黑曼巴或者澳大利亚的太攀蛇、西部拟眼镜蛇、亚洲眼镜王蛇一类的就难说了。
蜜獾(学名:Mellivora capensis)是鼬科蜜獾属下唯一一种动物,它们以“世界上最无所畏惧的动物”被收录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数年之久。栖息于热带雨林和开阔草原地区,独居或成对生活,多在黄昏和夜间活动,白天在地洞中休息。杂食性,以小型哺乳动物、鸟、爬虫、蚂蚁、腐肉、野果、浆果、坚果等为食,可捕食剧毒蛇,尤喜食蜂蜜。与响蜜鴷具有典型互惠行为,常跟随善于发现蜂巢但不能捣毁蜂巢的响蜜鴷,用利爪捣毁蜂巢,分享蜂蜜,而其厚密粗糙的皮毛可以抵御蜂群的攻击。性凶猛,生存力强;具同类自残现象,幼崽存活率仅50%。分布于非洲、西亚及南亚。
蜜獾分布在非洲大陆和亚洲西南部。蜜獾身体粗壮似獾,爪子强壮,可以捣毁蜂巢,坚厚的皮肤和粗糙的毛可以抵御蜂群的攻击,因喜食蜂蜜而得名。除蜂蜜外,蜜獾也食其他昆虫、爬行动物和小哺乳动物,就连剧毒的眼镜蛇也常常成为它们的食物,是名副其实的“野蛮小子”。
挖掘鼠洞,填饱辘辘饥肠
南部非洲博茨瓦纳境内的卡拉哈里大沙漠是一片半沙漠化的荒原,博茨瓦纳境内的河流最终都在这里消逝,铁锈红的沙土上的植被十分稀疏,只有少数骆驼刺、红柳、胡杨顽强地扎根在这里。
斜阳西坠,黄昏的阳光不再强烈,照耀着卡拉哈里,景色变得壮观而美丽,气温也开始下降。一只雌性蜜獾钻出洞穴,它的身后亦步亦趋地跟着一只小蜜獾,这是一对蜜獾母子。母蜜獾带着小蜜獾向前跑着,没有跑多远,小蜜獾就没有了力气,赖在地上不动了。母蜜獾毫不犹豫地叼起小蜜獾,往前继续奔跑。原来,母蜜獾带着孩子出来觅食了。
在一个鼠洞前,母蜜獾轻轻地将小蜜獾放下,低下头,开始飞快地利用利爪扒挖鼠洞,红铁锈般的沙土从它身下向后飞扬起来。这时候,一只非洲狐和两只猎鹰也闻讯赶来,非洲狐蹲在蜜獾母子不远的地方,竖着耳朵,专注地观察着母蜜獾的一举一动,猎鹰也同样专注地观察着母蜜獾挖洞。母蜜獾继续挖着鼠洞,似乎根本没有看到身旁的非洲狐和猎鹰。可能不知道危险的小蜜獾跌撞着渐渐离母蜜獾越来越远。非洲狐和猎鹰开始蠢蠢欲动,打算袭击小蜜獾。就在紧急关头,母蜜獾转身将它叼放到洞口,继续挖起鼠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