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城重建将缩减规模 三年建成特色旅游城市
(10月1日)是国庆节,四川汶川县威州镇茨里村村民余朝琴一大早便从村委会领到了5床棉被,高兴地告诉记者:“全家老小可以过一个暖和的冬天了,再也不用担心着凉受冻。”据悉,广州市首批支援汶川地震灾区价值638万元的27194件越冬物资9月28日抵达汶川县威州镇后,连夜分发到各村。
昨日,全镇几乎全部灾民都领到了棉衣、棉被等物资。
部分学生安排在广州上学
记者昨日走访了威州镇牛脑寨村,发现这些村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灾后重建难度很大。连接牛脑寨村与镇里的村级公路在地震中全部被毁,前不久广州援建的简易泥土盘山公路竣工,才得以解决村民的出行问题。
说起重建,村主任佘苏俊有点犯难地说:“村寨都建在山坡上,公路在地震中被彻底填埋了。建设物资要靠村民背上山,费工又费时。”
羌族村民杜少秀得知记者是广州日报的记者,便拉着记者的手说:“我女儿在广州读初二,你能不能帮我捎句话,要她好好读书,不要想家。”据介绍,地震过后,汶川县各村7岁以上的中小学生几乎全部由政府安排在广州、西昌等异地就学。
据威州镇政府负责人介绍,全镇重建计划项目总投资37.89亿元,其中需广州市直接对口支援投资总额21.36亿元。
汶川县城重建将缩减规模
汶川县县城威州镇有布瓦黄泥土碉群及姜维城等国家级文物单位,七盘沟省级风景名胜区、茨里高山水库等旅游资源。据威州镇政府负责人介绍,受地形地貌限制,县城将缩减规模,外迁部分企业及单位。“靠近姜维山的一侧塌了的不再重建,靠近岷江的一侧将建一条沿江路,县城都得往里缩。但目前外迁的选址和重建难度都非常大,情况非常复杂。”
广州支援汶川地震灾区重建前线工作组目前正在组织开展恢复重建规划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广州有关单位前来汶川全面分析现有灾后地质、测绘、水文、环境评估等基础资料,规划编制所需要的地质、水文、地籍调查。广州市公路勘查设计院工作人员龙翔对记者说:“根据目前初步勘查情况,有关援建公路的难度比想象中大得多。”
四川汶川县城将就地重建 不再考虑整体搬迁
昨日,汶川县委宣传部吴部长向记者透露,汶川县城将就地重建,不再考虑整体搬迁的计划。
据了解,震后汶川县城周边的地质灾害点为3750处,为保证灾后群众生命安全,全县已对7万余人进行了紧急避险安置。在随后的重建计划中,由于主张选址重建和就地重建的专家各执一词,因此重建计划始终没有形成。
“就地重建的大方向已经确立。”昨日,汶川县县委宣传部吴部长说,经过长时间的权衡,悬而未决的重建规划已于近日敲定。
在该计划中,汶川县城将就地重建,其中受地质灾害影响较大的地点将进行整体搬迁,目前选定的新址为两处,其间可能性较大的一处为县城以外、棉池镇以内的地段。
吴部长透露,此方案的主要思路为,科学选址就地安置。对于实在无法安置的灾民,县政府将进行认真统计后逐级上报,以求解决。
目前,指挥部已对急需恢复或安置的重点单位进行了排序,例如所有学校已迁出县城进行异地复课,对于医院、广播电视台等重要部门将优先考虑重建。(记者 崔木杨)
汶川将原址重建卧龙镇 将其打造成大熊猫保护区
根据灾后评估,汶川县拟在原址重建卧龙镇、耿达乡、草坡乡、三江乡,将其打造成为大熊猫保护区和生态旅游观光集镇。这是记者从日前出台的《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接受对口支援初步实施意见》中获悉的。
实施意见中,汶川还将重建威州镇,按生态环境容量测算,建设一个历史文化名镇;重建映秀镇,保留汶川县“5??12”大地震遗址;重建水磨镇、漩口镇,将其打造成为汶川县现代工业园区;绵虒镇、雁门乡、龙溪乡、银杏乡等4个乡镇将依托原有产业在原址重建。
以旅游为骨干的文化产业将是震后汶川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汶川将与广东省合作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高品质策划和开发羌文化、大禹文化、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地震遗址博物馆等人文、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