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周的分封制
1. 含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邦建国
2. 对象:王室子弟、功臣、先代贵族
3. 内容
目的:通过分封分配政治权利,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权利:①诸侯从周天子处得到土地和人民
②在分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③有权对下属进行再分封
义务:①服从周天子命令
②定期朝贡
③提供军赋力役
周王是最高统治者
4.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5. 结果:通过分封,周王统治效果得到加强,但随着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受到破坏
6. 影响:
①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②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权利的集中
二.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由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家族关系和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秩序的制度
2.目的: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防止纷争,巩固统治秩序。
3.内容(=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
②严格大小宗的等级关系。由血缘亲疏关系,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
夫-士”的宗法等级制度
4.作用:①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巩固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目的不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宗法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权力继承的规范有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②内容不同:分封制下,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重要的诸侯国有燕、鲁、宋等。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为大宗,庶子进行分封,为小宗。
③作用不同:分封制通过分封诸侯以加强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联系,进而强化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宗法制形成了森严的宗法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强化了王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④结果不同:分封制下,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边疆的开发,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而宗法制在以后的封建社会仍是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在封建社会继续传承,到今天在民间还有影响。
(2)联系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周天子世代以嫡长子世袭相传,其他诸子由周天子分封到各地,成为一方的诸侯。在各诸侯领地内,除诸侯由嫡长子继承外,还再分封其余各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如此层层分封,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可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春秋战国时,适应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秦始皇统一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此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的事例,但性质不完全相同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特点是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是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1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
2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家庭内部区分亲疏关系的制度,源于父系氏族家长制,由周代形成一套制度,其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属于同一原始血缘的后代被分为大宗和小宗两支系,大宗就是始祖之下的嫡长子及嫡长子系,嫡长子又称宗子,在同一代中,其余的诸子又称庶子,在小宗中也有大宗小宗之分。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看完涨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