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的教会学校是怎样的?

2025-04-02 05:27:0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公元5世纪,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帝国的公立学校已处于衰败之中。公元529年查士丁尼命令停止一切公立学校的津贴和薪水,公立学校便很快消失了,西欧保留下来的都是教会主持或开办的学校了。

教会出自教会文化的需要,十分关注学校教育,因为不给教徒尤其是教士以宣传圣经和履行宗教职责所必需的文化,教会便无法开展工作,逐渐地教会便掌握了国家教育大权。

中世纪基督教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宣传“君权神授”和“赎罪”。君权神授宣扬封建君王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万民皆应服从他的统治。赎罪说宣传的是上帝造就亚当、夏娃后让他们建伊甸园,但他们不听上帝的旨意,偷吃了禁果,结果被赶出园外。于是人类一诞生就带有了原罪,人世上的一切苦难都是自身犯罪的恶报,所以世世代代都要赎罪,而“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折磨肉体才能拯救灵魂,所以人应该禁欲、服从、虔诚,从而拯救自己的灵魂,以便死后到达“天国”。这些都是为教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服从封建统治而服务的。

教会的教育机构大致有三类:数量不多的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数量较多但设备简陋、水平低下的教区学校。

修道院学校是随着基督教修行制度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基督教徒为进行修道,建立了修道院。修士们在这里要经过一年的预科训练,然后立誓,实行三绝(绝财、绝色、绝意)等修炼活动。最初的修道院既是宗教机构,又是进行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的地方。后来,在修道院内专设学校。最后发展为独立设置的教会学校。修道院学校是中世纪前期基督教会设立的主要的教育机构。

修道院学校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学成后充当神职人员的儿童,他们自幼入院并住宿在修道院内,被称之为“内修生”,他们要遵守严格的教规,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将来担任修道士。另一类是在修道院接受教育,但将来不当修道士的儿童,被称之为“外修生”。他们走读,住在家中,每天到修道院接受教育。外修生所学课程与内修生基本相同,只是重点不在修炼上。修道院学校的学习期限大约为八年至十年。

修道院学校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行的教材为《教义问答》,它是教会为初信教者传授基本教义而准备的教材,采用问答体裁写成。其主要内容包括信仰的纲领、十条诫命、如何做礼仪,如何祈祷等。除传授教义外,也进行简单的读、写、算的基本知识教学,但这些是为诵读圣经、抄写圣书和计算宗教节目服务的。以后,按教会传教的需要又吸收了部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知识,逐渐把七艺纳入了课程范围。

七艺的来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智者派建立了三科,即文法、修辞、辩证法。柏拉图为高级科目确定了四科即算术、几何、音乐理论、天文学。希腊以后的教育家们都论述过这七门课程。公元6世纪时,意大利威维尔修道院院长卡西奥都若斯(Cassiodorus)正式使用七艺,这个名称在他的著作中重新强调学科的七重编组,并把它与圣经中的:“智慧建造房屋,用七根柱子支撑”的经句联系起来,使七艺有了神学基础。从此,七艺构成了教育中的规范内容。

中世纪七艺在名称上与古代的相同,但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成为修道院的主要教学内容后,里面更是充满着神学的内容。七艺的学习主要是为学习神学服务的。例如:学习文法是为了阅读《圣经》;学习修辞学目的在于掌握圣经中的文体,培养宣传教义的表达能力;学习辩证法是用来进行论战,打败异教徒;学习算术是为了计算宗教节日和祭典的日期,甚至对数学符号也强加上神学的解释。例如“1”代表惟一的上帝;“2”代表耶稣的神性和人性的双重性格;“3”代表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4”代表四个福音书传道者等等。学习几何可以用来设计和绘制教堂建筑的图样;学习音乐是为了举行宗教仪式时的奏乐和唱圣诗等。教会学校的皇冠课程则是神学。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或其他神职人员担任,他们通常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乐于从教,对各门学科富有兴趣,教学方法大都由教师用拉丁语口授所传内容,并说明意义,学生记录讲述内容后诵读并记忆。教学多采用问答法,实行个别教学。学生入学时间不一,学习进度不等,学习期限也因人而异。

各类教会学校对学生的管教都极为严格,棍棒和鞭条是管教学生的常用工具,学生在学校中过着“棍棒下的生活”。学校中实行禁欲主义,祈祷、悔罪和斋戒是经常进行的学习项目。学生在深夜熟睡时还要被叫起来,进行夜间祈祷。更有甚者,还对学生实施监禁、绝食等惩罚。严酷的体罚和侮辱性惩罚,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会学校不设体育课,也不进行课外的体育活动。因为按照基督教教义,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教会认为,身体越受摧残,灵魂越能得救。

主教学校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学校的性质和水平与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在中世纪前期,英国的坎特伯雷主教学校和约克主教学校、法国的奥尔良和兰斯主教学校,都因其校长和教师的学术水平高以及手抄书的数量和精美而颇负盛名。

教区学校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往往是附设在教堂的门厅或是牧师的家中,没有专门的教学用房,学校规模很小,大多只教授诵读拉丁文的祈祷文和教唱赞美诗,极少数的学校教给学生一些计算知识。这种学校主要面向广大平民的子弟,社会上有地位、有钱人家的子弟是决不会进教区学校学习的。

中世纪早期对女子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所有的少女具有献身于基督教的理想,禁绝她们的一切自由,压制其个人自我表现。少女不许使用化妆品或靠其他方法使自己的身体富于吸引力。基督教徒对肉欲深感恐惧,极力加以抵制,所以严格限制教会里的妇女们。少女们的教育主要是学习女红、行为规范、道德品行,还要背诵赞美童贞和母爱的圣诗与格言。音乐教育局限在圣诗和赞美诗的范围内。女孩子的教育大多在家中进行,少数在女修道院里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