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军作战,除了要看参战人员的数量之外,还要对比一下,参战人员能力的大小以及双方将领的指挥水平。虽然方腊手下只有八名大将,但是这些人随便拿出一个,都可以一当十。而宋江方面,虽然有108位好汉,但是真正能拿出手的,也就只有几个人罢了。
方腊手下有八大将,俗称的“八大天王”。这八人能力不可小觑,为方腊所取得的辉煌的战绩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邓元觉。他是一个和尚,能够手拿一个纯铁打造的50多斤的禅杖,而且曾和鲁智深大斗50回合后占上风。
二、庞万春。是一个神箭手,他的剑术十分精湛,可以说是百发百中。他第一次出场就一箭射中了梁山军的一名主力。
三、石宝。他喜欢用流星锤,锤不落空。经常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使敌人闻风丧胆。
四,司行方。被人称为护国大将军,斩掉了梁山军的一名五虎将领。
五、方杰。手拿一枝方天画戟,神出鬼没,屡战屡胜。一戟杀掉了霹雳火秦明击下马去。
六、厉天闰。一刀斩掉周通,杀败双枪将董平。
七、王寅。他是方腊的兵部尚书。一把钢枪在手,消灭掉梁山最厉害的主力干将石秀。
八、吕师囊。他是方腊的东厅枢密使。武艺出众。管领着十二个统制官。
宋江率领的梁山108将,本来是可以和方腊手下的人抗衡的,但是自从宋江接受了北宋皇帝的招安之后,宋江的势力被一点点瓦解,而且被当时朝廷利用对外作战,当他们遇到方腊时,因为多次接连参战,此时都精疲力尽了,所以最后梁山军损伤惨重,死伤过半。
鄙人认为方腊八将能过干掉梁山好汉多人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方腊全力以赴
众所周知 ,方腊起义是北宋末,著名的起义,尤其是还建国称帝,虽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国家机器,但相对梁山却是更加高效有序的组织,足以应对北宋朝廷,宋江为首的先头部队的进攻,换言之“一旅攻一国”怎样可以轻松得胜。于是宋江部队接战方腊,战事焦灼可想而知,方腊政权为了生存,动员了所有能动员的力量,而宋江却逐渐战线过长,难免强弩之末。所以宋江勉强取胜后,被方腊八员战将干“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宋江多处掣肘
而反观宋江团队义军出身,为了换个富贵,不得不替无能的北宋军队,去扑灭起义。所以他们面临的来自朝廷的各种政治不信任,以及自身“成本”的考虑,再加上宋徽宗本人对待军政事物,游戏的态度,梁山军团在“中央”的支持更是极其有限,备受掣肘。
还有四贼对梁山军团的算计,使得梁山、方腊同归于尽风险也在加大。所以光脚不怕穿鞋的方腊军团将更加可以放开手脚,应对束手缚脚的梁山军团。方腊八将报废梁山军团也就合情合理了。
3、罗公有意为之
《水浒传》,意在向世人阐明,农民起义不是翻身变地主,就是起义被扑灭,没有中间路线的道理。水浒英雄的选择招安的中间路线 ,必然要面对被地主阶层戕害的宿命,只不过方腊军团成为北宋朝廷杀人时,所借的他人之刀。
故此安排方腊军团“报销”梁山,就是罗贯中对梁山未来命运的安排。这才有方腊八将之勇,梁山诸将之悲;这才有了作者创造美好,当读者面“摔碎”亮出的小说真谛。
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领帅的指挥能力不够;二是:水土不服,地形不熟;三是:梁山内部的人员不团结,天时地利人和梁山好汉一样都没占。
一是:领帅的指挥能力不够。方腊手下的将领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比梁山差,而且对方熟悉地形又是主场作战,梁山不应轻敌,但当时卢俊义让史进、石秀等大张旗鼓的出去打探消息,结果损失两员大将,在和石宝元帅这样智勇双全的大将作战时,宋江派了实力平平的马麟和燕顺去阻止,简直是以卵击石,特别不靠谱。
二是:水土不服,地形不熟。梁山好汉到偏远的南方作战,水土不服,许多士兵还没有打仗就已经病倒了,而且神医安道全又没有随行,使得当时很多病症都没有办法医治,比如徐宁中毒箭,还有6位中瘟疫等等,很多将士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且宋江对当地的地形、环境、气候等等都不熟,完全不占地利的优势。
三是:梁山内部的人员不团结。方腊当时是揭竿起义,响应者很多,很收百姓支持,在当地也是经营多年,在主场方面占优势,而且他们团结一致,为了自己的利益,拼命坚守。而梁山内部接收朝廷的招安,本来让很多人已经不满了,对抗的又是百姓拥戴的军队,本身心就不齐,再加上接连损失好几名大将,使内部分裂更加严重,气氛消极,在这种情势下,损失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