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甘愿称臣的原因有四;一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二是当时曾国藩兵力不足;三是清政府有意识地钳制;四是列强不会坐而观之。
曾国藩虽说是湘军统领,但是他并不是一位武将,而是一个文臣。自古以来领兵造反并成功坐上皇位的大多都是武将。而文臣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对身后名的顾虑,很少会出现反叛现象。曾国藩乃是文臣受儒家君君臣臣,伦理纲常的影响,对起兵作反,那是根本不会考虑的。
当时曾国藩手握湘军,华军以及楚军,共计40万余人,但是曾国藩只有名义上的统辖权,真正归他管制的只有10万余人。如果曾国藩举旗造反,这剩余的30万人究竟是会跟随曾国藩的步伐,还是摄于满清威势不敢动作或是干脆背后一刀,都是未知数。在这样兵力不足,环境不明的情况下,起兵作反绝对不是最佳选择。
况且当时朝廷派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并不是没有想过这样的情景。所以清政府早早的便对此作了打算,在长江上下游都部署有清政府直属军队。虽说名义上是配合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但实际上也有钳制曾国藩军队的目的。如曾国藩稍有异动,这两路大军上下夹攻,任谁都无法承受。
再来说一说国际形势方面,国际列强都愿意保持清政府执政,所以纷纷站在保护清政府的立场上。如果曾国藩造反,造成中原地区发生战乱,这样并不符合国际列强在华利益。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情况,国际列强肯定会对清政府伸出援手。
如此,即便是手握重兵,且有实力称帝的曾国藩,不愿意造反称帝,反而屡屡向朝廷表示忠心,最后才能功成身退,没有被清政府卸磨杀驴。
满清的腐败统治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然而在这一阶段,有一位朝廷重臣,他叫曾国藩,手握重兵,似乎也有着实力称帝,但是却情愿一生称臣。这是因为曾国藩始终坚持着君臣之道,不会说轻易改变。再者曾国藩也只是个文官,统领千军的能力还是有限的。
清朝后期,统治者越来越荒政,民间也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起义,即太平天国运动,这次运动让满清统治摇摇欲坠,可是在后期却以失败告终。在这次运动后,曾国藩因为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升了官,开始成为统治者亲近的人。
所以曾国藩虽是文官,清政府却给了他湘军的领导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为何不选择自己带领满清走向光明呢?一方面是曾国藩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君臣关系深刻的印在他的脑海中,所以他宁愿自己耐心辅佐慈禧,也不会选择去背叛统治者,自己称帝。
其次曾国藩他也明白,这清政府刚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根基已经不稳了,自己这个时候虽然可能能够推翻清朝再建政权,但是这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来稳定自己的政权,那么这个空隙就容易被外国侵略者所抓住,这时自己的政权就很容易被击溃,如此一来,他自然不会选择推翻清朝,而是辅佐慈禧稳固清朝的统治。
是曾国藩不想称帝,而是选择一直手握重兵,最后称为臣子。其实按道理说,其实他是有这个能力称帝的,不过如果他不想这样,即使他称帝之后,那么他的良心也会是不安的。因为不想才会不去,这就是曾国藩虽然手握重兵,但是迟迟不下手的原因。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也有很多人是这样的,他们都因为自己的忠诚,最后始终没有背叛这样的朝廷,所以他们是一个明智的臣子。
因为曾国藩算是一心想要报答国家的,像他这么忠诚的人,即使比他官职更小的人有谋反之心,他也不会拥有这样的谋反之心的。在当时他起兵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国家,比如去保卫地主阶级的利益,或者是去保卫清朝的利益,做一个比较忠诚而且有能力的人,这是他一生的追求。除了这样的追求,他在其他方面也没有别的想法,所以这也是他甘心的称臣的原因。
而且曾国藩如果称帝的话,那么在当时时局就会变得更加动荡,会有很多的战争发生,国家并不会变得非常的安定,甚至会出现之前的割据的方面。所以他如果这样做,就让国家再次变得四分五裂起来,对于当时的时局影响是非常不好的。甚至在当上君王之后,对他个人的影响也并不是很好,会有很多人将它视为肉中钉,眼中刺,甚至他也会很快的被别人给弄下台。
所以说即使在当时他是手握重兵,这样的时局还有他自己的影响之下,是没有办法让他成为这样的君王的,只能让当时的君王担任自己的职位,这也是他一生称臣的主要原因。
因为曾国藩不能名正言顺的称帝,那样会遭来非议。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忠臣的意识强烈 曾国藩从小饱读史书,可以说儒家思想已渗透到他的血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