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是中国久远的雕塑艺术,佛像代表古代中国的雕塑体系,反映着一个时期的工艺和审美。在众多艺术品门类里,佛造像作为立体雕刻艺术的一个品类,流传时间长久,从最初的石刻大佛发展到泥塑佛像、木雕佛像、铜鎏金佛像等,可谓种类繁多。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时传入我国。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量的佛教艺术品被制作,其中鎏金铜佛像以其优美的造型,绚丽的纹饰,宝光四射的魅力,在给人们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起到抚慰心灵的作用。作为一个较特殊的收藏品类,佛像以其浓郁的宗教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受到佛教信徒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青睐。
纽约佳士得2015春季亚洲艺术周“锦瑟华年――安思远私人珍藏”系列拍卖举槌。第一部分拍卖总共呈现57件安思远珍藏,包括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工艺精品,以及中国与日本工艺精品。在以华人收藏家为主的大咖们的集体助阵下,首场旗开得胜,总成交额逾611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81亿元),总成交率达100%,斩获“白手套”佳绩,并创下4项世界纪录。沪上收藏大佬刘益谦再度出手,以486.9万美元,拍得西藏十一/十二世纪铜瑜伽士坐像。
佛像近年来的成交记录
拍品名称估价成交价拍卖日期
明铜鎏金药师佛像25,000,000-28,000,00039,952,4382011-04-29
明宣德铜鎏金无量寿佛像5,500,000-6,500,00027,500,0002007-06-03
明宣德铜鎏金双修佛像3,000,000-5,000,00011,000,0002011-06-05
15世纪铜鎏金佛像绿度母座像9,000,000-10,000,00010,925,0002007-02-11
15世纪铜鎏金佛像金刚总持座像9,000,000-10,000,00010,925,0002012-06-03
鎏金是古代金属器物的镶金方法,就其加工方法和工艺原理而言也称火锻金。在我国其始于战国,其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工艺技巧,是我国古代技术的光辉成就之一。中国的鎏金技术文化,自战国以来即大放光彩,尤以两汉最为普遍,其制作方法是将金与银混合熔化后,涂上铜器表面,经温烤后固著,再加以打磨即成,华贵璀璨经久不褪。
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影响极大,特别是明清诸帝大力推崇藏传佛教,大兴藏传佛教寺庙,在皇宫设立造像机构,使藏传佛像艺术在内地得到了广泛传播,带动了汉藏佛像艺术的深入交融,从而成就了我国古代又一个铸佛塑像的高峰。这一时期的造像在承袭宋元时期传统造像的风格特点外,融入当代审美观念,形成了头大面宽、体态丰腴的新型造像模式,更贴近生活,但却近人而不俗。
明代的佛像整体来说,较之宋元时代略有逊色,但官作佛像异军突起,明政府为了联络西藏地方的宗教上层人士,在皇家的监制下,制作了许多精美的佛像,作为礼品赐给西藏寺庙。明廷制作的藏式佛像约始于永乐六年,带款的目前只见“大明永乐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两种。
这个时期佛的面相丰满端正,宽额,脸型呈方圆,五官位置匀称,眼睑略俯视,表情静穆柔和,略含笑意。若再细分,永乐的佛像似乎更秀美,表情更含蓄,高鼻薄唇,略蕴柔媚之态。而宣德造像脸型较之略趋端庄、丰颐,嘴唇较之永乐造似乎略显厚,鼻梁、鼻翼似略显宽,相较之下,灵动之气似略逊永乐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