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到了明代得到怎样的发展?

2025-04-01 15:44:2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明代仍是散曲很发达的时代。仅据任讷《散曲概论》所载,明代的散曲作家就有330人,而且所编印的散曲选集数量要多于元人。明代的散曲作家大多兼擅诗文。因而明代散曲出现了与诗文创作的同一倾向,即因袭多而创新少。他们沿袭元人“啸傲烟霞,嘲弄风月”的道路愈走愈远。他们在描写归隐田园的闲情逸致中流露出更多的怡然自得的情绪;在嘲风弄月中表现出对妇女更肆无忌惮的玩弄。只有到明中叶后,随着社会矛盾尖锐及城市经济及市民意识的发展才出现了一些较有意义的作品。不同于元代的是,由于昆腔的兴起,明代的戏曲多用南曲来写,这自然也要影响到散曲的创作,不仅改变了散曲的音乐风格,也影响到散曲的文学风格。因而人们论散曲,常将其分为南北二派,北派气势粗豪,内容较富,犹有关汉卿、马致远遗风。南派柔婉典丽,喜写闺情,有张可久风致。还有一些人身兼两派特点。北派作家中,王九思、康海辈分稍靠前,他们以戏曲著称,也有不少互相唱和的散曲,风格较为粗犷。北派作家中最著称者是冯惟敏。他的散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些曲子敢于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风格亦很豪放,故而有曲中辛弃疾之称。如在〔吕纯阳〕《三界一览》套曲中,借讽刺阴间来讽刺现实社会中官场的黑暗:“有钱的快送来,无钱的且莫慌,寻条出路翻供状。偷与我金银桥上砖一块,水火炉边油两缸,残柴剩炭中烧炕。若无有这般打典,脱与我一件衣裳。”在〔胡十八〕《刈麦有感》中更直接描写了农民的苦难生活:“穿和吃不索愁,愁的是遭官棒,五月半间便开仓。里正哥过堂,花户每比粮。卖田宅,无买的,典儿女,赔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