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纪—古生代特提斯构造域演化

2025-04-14 18:17:2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震旦纪—古生代(可延至中三叠世末),塔里木板块以南特提斯构造域也经历了震旦纪—泥盆纪原特提斯洋张开—闭合和晚古生代—三叠纪古特提斯洋张开—闭合两个构造旋回,形成亚洲大陆南缘增生构造带。

震旦纪—古生代初期,随新疆古克拉通解体,塔里木板块南缘呈现古克拉通裂陷和洋盆扩张特征。

震旦纪—寒武纪由于伸展作用,西昆仑(图1-2,

)从新疆古克拉通中分离出来,并形成西北昆仑洋(贾承造,1997)或原特提斯洋(钟大赉和丁林,1993),震旦纪—早古生代库地-吾依塔格蛇绿混杂岩带为其残迹代表。该带向东可延至柴达木西南缘的祁漫塔格增生杂岩带(图1-2,Ⅳ5)和格尔木附近。另据贾承造(1997)研究,沿阿尔金主断裂一线也可能存在一条早古生代火山岛弧及俯冲带,系原特提斯洋的一个分支;早古生代末该洋盆闭合,塔里木板块、柴达木地块等拼合在一起。

代表原特提斯洋的最典型的蛇绿岩带为西昆仑东北侧的库地-吾依塔格蛇绿混杂岩带(潘裕生,1992)。该蛇绿混杂岩带以南的西中昆仑地块为岩浆岛弧地块。该岛弧地块的发育与早古生代西北昆仑洋向南俯冲以及晚古生代西昆仑南侧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有关,即该岛弧地块是早古生代库地(西北昆仑)沟-弧-盆体系及晚古生代康西瓦沟-弧体系共同的火山弧(岛弧)。西中昆仑早古生代岛弧带向东可与柴达木西南缘的祁漫塔格增生杂岩带和格尔木以南的花岗岩带(东昆中断裂—蛇绿岩带)相连。该带再向东可延至白龙江一带,与秦岭加里东构造带相接,即沿塔里木柴达木-华北板块南缘与昆仑-松潘地块-扬子板块间断续发育震旦纪(?)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和岩浆岛弧带。此外,在扬子板块西缘和东南缘与印支地块间也能勾画出早古生代台地-台缘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带、岩浆岛弧带;在滇缅-泰—马地块以东和以北,亦可能存在震旦纪(?)—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海槽或小洋盆。震旦纪-早古生代早期冈瓦纳大陆主要陆块间都经历了离散、裂陷、发育洋盆或裂陷槽的过程。在塔里木板块南侧直至华南地区,原特提斯洋可能具有多岛洋格局(钟大赉和丁林,1993)。在奥陶纪或早或迟,上述地块先后彼此会聚、碰撞拼合。地块上表现为隆升,志留系常缺失或遭受剥蚀,而有的陆块间则仍保留了残留海盆,志留、泥盆系连续沉积。塔里木盆地奥陶纪末的隆升、剥蚀可能与原特提斯洋的闭合有关。

古特提斯洋的发育从泥盆纪开始,古特提斯洋形成的方式之一是由于原特提斯消减、弧后扩张而形成,另一种方式可能是在俯冲板块后缘由于拖曳伸展而形成的新生洋盆。古特提斯洋亦呈多岛洋格局。

在西昆仑,泥盆纪时西北昆仑洋消失,西昆仑早古生代岛弧与塔里木板块拼接形成西昆仑早古生代造山带。晚古生代,在西昆仑早古生代造山带的南侧形成古特提斯洋。该部分古特提斯洋的遗迹以塔什库尔干-康西瓦俯冲-碰撞缝合带为代表,系驮着甜水海地块的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及于三叠纪封闭的结果。该带向东延至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东昆南蛇绿岩带(图1-3,I),有人称之为昆仑—阿尼玛卿缝合带(王成善和张哨楠,1996)。

古特提斯洋盆遗迹也见于藏东碧土—滇西昌宁—孟连一带(图1-3,V),洋盆约在中泥盆世开始出现,大洋沉积持续至早二叠世。晚石炭世—二叠纪洋盆向西俯冲消减,残余海盆一直持续到中三叠世,随后晚三叠世磨拉石沉积不整合于其上。

金沙江-藤条江古特提斯支洋盆是在原特提斯被动陆缘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小洋盆,大致在石炭纪出现洋壳,晚二叠世—中晚三叠世洋盆向西俯冲消减(图1-3,Ⅱ)。随其消减封闭,甘孜-理塘洋盆于晚二叠世开始拉张为小洋盆并在晚三叠世封闭(图1-3,Ⅲ)。

众多资料表明,古特提斯洋大致经历了快速扩张(D2—C1)、相对稳定(C2—P1)和快速会聚消亡(P2—T2)几个阶段。至晚三叠世,昆仑、羌塘、印支、滇-缅-泰—马、扬子等地块相继相互碰撞,增生到亚洲大陆边缘。古特提斯洋的封闭消亡具有由西向东迁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