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月亮有感作文四百字

观月亮有感作文四百字
2025-04-13 08:03:5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个寂静的夜晚,我、弟弟、妈妈和爸爸一起去河边散步。
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像是给大地披了一件晶莹美丽的衣服,河面上添加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我边走边看月亮,它圆圆的,像一个大大的玉盘。我走一步,月亮也走一步,我停下,月亮也停下。“哼,我要把你甩掉。”我左跑右跑,可它还是跟着我,我躲进屋子里,心想:这次一定甩掉它了!过了一会儿,我悄悄伸出脑袋往天上看。哇,果然没有月亮了!我开心得蹦出来,可是高兴没多久,不知怎么的,又发现它还是挂在那儿。我很生气,就跑到河边,看到月亮的影子,想:哼!教训不了你,就教训你的影子,一定要为我出一口气,真是讨厌的“跟屁虫”。我把一块石头扔进河里,砸到月亮的影子,影子分成一瓣一瓣的,可最后又合起来,像在笑我呢。

回答2:

中秋节的感悟
  皓洁的明月高悬当头,徐徐的秋风吹拂湖面,不像龙挂那疯狂的怒吼,不像微风那轻轻地抚揉,也不像那冬风般的刺骨,而是那中风飘渺般的凉风,让你仿佛身临其境那清凉的月宫!这正所谓是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当你来到湖边,抬头遥望那挂在蔚蓝色高空的园月时,你会想起那月亮上的什么呢?是神话中的嫦娥和玉兔,是神话中月宫里那孤独的桂树,还是现实中那月球上的旗帜?
  “又是一年中秋夜,又是一轮月满时.”中秋的相思是寒冷的!家人之间不能团聚是痛苦的.家人和朋友之间只能互寄思念,这也正所谓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亮的寒冷,寄托着人们对自己朋友之间的思念和对家庭团圆的渴望,古人就是用月亮来寄托相思之情和团圆之苦,也可以说是“明月千里寄相思”!
  当你离开了故乡后,现在,你闭着眼睛面对湖面,用心面对月亮,也用心去体会的时候,你会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当你的一位好朋友在远方的时候,你与月亮对视,脑海里浮现出你朋友那纯真的笑时,你便会想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嫦娥奔月、白兔捣药、吴刚砍桂的美好传说是炎黄子孙创造性想象的结果,唤起人们对月亮的无限遐想,至今还令人痴迷.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心是华夏子孙经久不衰的话题.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它源于远古人们对自然的崇拜,饮水思源,这同样也反映了先人对自然的感恩.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一轮明月高挂在天幕上,晚风送来一阵阵醉人的花香.当人们踏着银色的月光,尝着美味的月饼,抬着仰望着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文人雅士常常借助于月亮表达此时的思念和乡愁,以及对美好团圆的企盼与祝愿,表达羁旅飘泊颠沛流离之苦,抒发人生际遇沉浮荣辱之感,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对家乡的一往情深;“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描绘了一种壮阔博大的意境;“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抒发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一种良好的虔诚祝愿……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使用最多的意象之一,有人统计,李白留传下来的一千多首诗歌中,竟有三分之一写到了月亮.由此可见,月亮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独特的感情寄托物,有着独特的情感纠葛文化情结,有着太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内涵.
  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一轮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想象,幻想有朝一日飞上月宫.嫦娥奔月是一个美好的神话.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惊心动魄的一刹那时,他感触极深地说:“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一句至理名言深刻地诠释了人类登月的巨大意义.这是全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开发月球,探索宇宙奥秘,从而造福人类,让神奇美好的月亮在人类的勤劳智慧下,再创新的神话,这是人类的伟大梦想,这一天已不再遥不可及!
  简评: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文采斐然的咏月佳作.习作中,小作者用诗一般的优美流畅的情感充沛的生动语言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赞美了月亮的丰富内涵与文化底蕴,古今中外,诗词音乐,神话故事,信手拈来,体现了较深厚的知识积累,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厚积才能薄发,这是本篇习作在写作上所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