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所住”是什么意思?

2025-04-16 05:58:0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心无所持意思是:因为心里没什么奢望。

出处: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为“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为清初刘献廷撰,共五卷,此书不编类,是随手记录之作,内容涉及“礼乐、象纬、医药、书数、法律、农桑、火攻、器制”等,以“杂”为特征。所记翔实可信。但此书论识精当,记述精细,固又不可以“杂”而略之。

/iknow-pic.cdn.bcebos.com/c2fdfc039245d688c2cd2cdda9c27d1ed31b24ff"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c2fdfc039245d688c2cd2cdda9c27d1ed31b24ff?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c2fdfc039245d688c2cd2cdda9c27d1ed31b24ff"/>

扩展资料:

心无所恃常常与随遇而安连用:

1,心无所恃:

恃,倚仗,凭靠;心无所恃,心里没什么倚仗的,心里奢望.

2,随遇而安:

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3,心无所恃随遇而安:

因为心里没什么奢望,所以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回答2:

“心无所住”是佛教用语,也作“无所住心”,意思是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

“心无所住”的概念出自佛教经典《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

扩展资料

在历史上,佛教有多个派别。

1、原始佛教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称为原始佛教,这段时间称为原始佛教时期。

自佛陀入灭百年后起,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曾发生多次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

2、南传佛教

在第一次佛教分裂后,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诸派向南传播,盛行于斯里兰卡,遍传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广西等地。称为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三藏经典使用的语言主要是属于巴利语系,故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

现代中国南传佛教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保山地区,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数群众信仰南传佛教。参见傣族佛教。

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圣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故亦称上座部佛教。

3、汉传佛教

北传的佛教分陆路和海路两条线进行。陆路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国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印度大月氏贵霜皇朝等时代,其势力范围曾直接覆盖到西域诸地,与中国西部边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传入中国南方,如达摩,真谛等大祖师,均从海路直接来到中国在广州登陆后北上。

4、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群众普遍信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刚经

百度百科-佛教

回答3:

佛教术语,出自《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无住心、非心。与般若心经中“空即是色”义同。意即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论于何处,心都不可存有丝毫执着,才能随时任运自在,而如实体悟真理。

这话题有点大,我试着举例说明,看你能不能明白。
比如说你念佛的时候,老是想着佛主能给我带来什么,这就是有所住。在我看来一心念佛,不带任何期盼,心里只有佛而没有你,就是心无所住;
又比如说,你放生的时候祈求你会得到什么,这也是有所住。个人得利方面的什么都别想,只一心想着被放生的生物能平安,这就是心无所住;
总的说来,无论你是念佛,还是做其他事,只顺其自然一心想着这件事就行,不要有任何功利心在里面,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
个人浅见 不一定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