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孩子建立规矩?李玫瑾的教育观,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2025-03-21 10:32:2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回答2:

回答3:

回答4:

回答5: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所谓的规矩,就是范围,在什么范围内孩子是自由的,在什么范围内是不被允许的。这个世界都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运行,孩子迟早要步入社会,早早立了规矩并让孩子形成一个自然遵守规矩的意识和习惯,对孩子将来走向社会意义重大。“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一个道理。那么,该如何给孩子立规矩?如何执行?要避免什么误区?我们通过孙俪给孩子立的规矩看一下。

这是孙俪女士发的微博

一、规矩一定要明确,不能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不能引起歧义。

规矩制订的时候一定要明确,比如,孙俪给等等制订的规矩“周一到周五不能玩电子游戏”,这个规矩对孩子来说很好记,执行起来也不麻烦。只要孩子周一到周五没有玩电子游戏则说明孩子完成了对规矩的承诺。反之,则是一种犯规行为。

题外话:电子产品尤其是电子游戏对很多成人都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更何况孩子。电子游戏对孩子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这个是得到现代科学反复证明了的,既然能够将这个当作规矩,可见平时孩子是要玩的而且估计玩的时间不少,不然孙俪也不会定这个规矩。

电子游戏对孩子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二、规矩立起来后,要给孩子创造利于孩子执行的条件。如果孩子犯规,首先考虑孩子犯规的原因。

规矩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正如上面第一条所说,电子游戏对成人来说都有极大吸引力(很多成人痴迷于电子游戏都无法自拔)更遑论孩子了。如果给孩子定了周一到周五不能玩电子游戏的规矩,就要给孩子创造利于孩子遵守规矩的条件,鉴于孙俪夫妇都忙碌情况,时时刻刻盯着孩子是不现实的,那就不应该将电子游戏装备放在孩子很容易接触的地方。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成人的人性都经不起考验,更何况孩子。等等的犯规,等于说并没有给孩子建立起有利于孩子执行规则的条件。所以,要想让孩子能够遵守规矩,不能完全依靠孩子的自觉和自制力,有点强孩子所难了。

给孩子创造遵守规则条件也重要

题外话:电子产品和电子游戏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大街上到处低头刷手机的人大有人在。孩子如果接触电子产品过早的话,很容易影响到以后的视力健康,从而让孩子尚未发育完全的视力出现问题。另外,孩子经常依赖电子产品,会更喜欢待在家里,对于外面世界失去兴趣,错失与其他小朋友正常的交流的机会。此外,科学研究表明,电子产品的辐射会抑制孩子大脑的皮层,不利于孩子智力发育。所以,对于电子产品和电子游戏,让孩子尽量远离,不仅仅是孩子,有孩子的家庭都应该尽量远离为妙。

成人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三、规矩要保持一致,内外一致,对人对己一致。父母的身体力行很重要,也可以同样要求孩子给父母立规矩,大家讨论后形成共识并共同遵守。

规矩要保持统一,最少是一段时间的统一,不能朝令夕改;要内外一致,不能在家里是规矩,在其他地方就不是,这样容易给孩子执行规矩制造认知混乱。父母也要以身作则:规定孩子不能玩电子游戏,父母也不要玩,也不能整天抱着手机刷来刷去。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多看书,自己也要多阅读,表率的作用非常关键。不然,孩子感觉不到公平对待,只以为“大人有特权”,要不盼着自己长大可以肆无忌惮地玩游戏,要不产生“被区别对待、不公平、被歧视”受伤心理。

父母也要遵守孩子制定的规则

题外话: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要求孩子遵守规矩自己首先要遵守规矩,不闯红绿灯,对其他人以礼相待。尊敬父母,爱护兄弟姐妹。在给孩子制订规则的同时,也可以要求孩子给父母提规则,比如不能玩手机,要陪着一起玩等等。

四、发生破坏规矩的行为时首先要冷静,抱着解决问题、就事论事的态度来讨论惩罚问题,且惩罚要及时进行。

从孙俪的微博里看到,等等“犯规”了,孩子既然犯规了就要进行惩罚,虽然孩子非常诚实的自动交代了错误——孩子的诚实态度很好,值得表扬,但是这个表扬不能建立在破坏已经订立的规则前提下。该惩罚还是要惩罚,比如打扫全家卫生一天等,而且因为小孩的记忆力特点是不会有太久记忆,当时犯规就应当当时惩罚,而不应该拖后。但是一定要给孩子说清楚,破坏了规则要受到惩罚,因为诚实也要受到表扬,但应该将这两者分开,让孩子对规则本身有敬畏。

让孩子多规则有敬畏之心

题外话:正是因为有了等等犯规但诚实承认之后未被处罚反而奖励的事实,才让妹妹也跑出来承认自己也玩游戏了——等于是妹妹原来是没想过要像哥哥一样诚实的——这就给孩子一个错误认知,诚实认错就可以没有错!那么,无形中鼓励了孩子破坏规则的行为,也让规则的严肃性荡然无存。

五、不要给孩子贴标贴,无论是规矩和犯规之后的惩罚都要简单明了,让孩子容易理解。

规则的制定和犯规之后的惩罚都要简单些,便于孩子理解。不要过于复杂,让孩子对规则本身的认识和犯规之后的惩罚都非常清楚,最好的做法是在规则制订之后,让孩子自己复述一下,确保孩子没有理解错误。孩子犯规之后父母不要意气用事,不可以贴标签“你一直就这样总是不听话”,“你就和那个谁谁谁一样,没有出息”之类的,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和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就事论事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对于犯规孩子家长切忌贴标签

题外话:全家要保持一致,不能父母要惩罚(惩罚的行为要适度,不能超出孩子承受范围)姥姥姥爷或者爷爷奶奶偏袒。惩罚的过程要就事论事,不能意气用事,家长的咆哮和呵斥让孩子的专注力集中在如何让父母别喊了和害怕的点上,全然忘记或听不到父母的其他话语。

六、制定一个规矩记录表,以一个月为单位,看看孩子每天规矩执行情况,对于犯规的地方做一个记录同时适当灵活应用“偶尔犯规”权力。

孩子毕竟是孩子,法律尚不外乎人情,更何况规则。可以做一个以月为单位的规则执行情况表,也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进行标记,如果当天孩子未犯规,可以贴一个五角星标记进行表扬。给孩子留下“偶尔犯规”的机会,比如规定,每个月可以有两次犯规的机会,这两个机会可以不处罚,如果一个月都没有犯规,可以给孩子以表扬并进行实质性的奖励,带孩子去游乐场或者去孩子一直想去的某个地方玩。一般情况下,孩子反而会更看重规则的严肃性。

对规则遵守比较好的孩子要奖励

题外话:针对不同的年龄特点,要分阶段通过对孩子制定规则来养好良好的习惯,具体分为:婴儿期(0-3岁)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幼儿期(3-6岁)巩固和扩展婴儿时期养成的习惯,培养初步的学习习惯和遵守规则的习惯;小学时期(6-11岁)巩固和扩展婴幼儿时期养成的习惯,培养学习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交往的习惯、生活自理和自我保护的习惯。

总结:规则的制订是为了给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不断的后天的条件反射的建立逐步形成对规则的尊重,这个过程既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更不能操之过急,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规则规范行为,通过行为形成习惯,最后习惯成自然。一次次规则的遵守,也必然会形成孩子严谨而务实的做事习惯并最终抵达成功!

孙俪在给等等制订规则和执行规则的时候有做得对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您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过程中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努力可以留言分享!感谢您关注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