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是个人因素多还是社会?

正方观点,反方观点
2025-04-02 14:36:5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1、社会因素;乍看下两种因素是一样的,仔细一捉摸,就会发现其中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同的两种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在客观因素中占据较大的位置,这主要是孔乙己身边的人施加给他的负重,不论是同龄人,还是年长的,年幼的,在他们眼里,孔乙己就是另类人,之所以被人记得,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就因为他是人们单调、无聊和苦闷生活的一个笑料,能够给人们一点“笑”的满足。而贯穿全文的“笑”其实就是人们为寻求快乐而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中的耻辱,所以“笑”的本身含有孔乙己的深刻的寂寞和悲哀。在短衣帮的心目中也以为既然“学而优则仕”,那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当然是劣货,只值得奚落和取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在封建秩序中处于倍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悲可怜,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在他们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可孔乙己并没有因此而发奋,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谈。另外就是社会因素:孔乙己生活的背景是1919年间,正是民国七年,社会动荡不安,先后爆发了许多运动,当时的人们不得不生活在一个黑暗,充满恐惧的社会里。封建秩序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在这样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活力、热情、同情心都被扼杀,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我在这段开头,之所以说:“乍看下两种因素是一样的,仔细一捉摸,就会发现其中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同的两种因素。”就是因为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有社会因素引发,而社会因素也使孔乙己本人变得麻木不仁,并且科场的失意,也给他带来了重创! 2、个人因素。前面已经说过社会扼杀了民众的活力、热情、同情心……给孔乙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缺陷与伤害,但从另一方面再来观察,就可以清晰地发现:其实孔乙己的生活并不是差到不可自拔的地步——他毕竟读过书,毕竟有健全的身体,毕竟还可以喝喝小酒……再一看,如果这样还会自取灭亡,那那些比孔乙己的状况更差的,岂不要跳河自尽?这一切都出现在“懒”上,说起来也让读者来气,孔乙己另可被打得半死换来酒钱也不愿意自己劳动得到心安理得“酒钱”,这是来自自身精神上与心灵上的自灭心理(即自己毁灭自己),虽然文中显示的并不清楚,他完全可以以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份事业!

回答2:

主要还是社会因素

回答3:

社会因素的

回答4:

社会因素大于个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