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历史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政治发展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 考纲要求:
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起政治制度的特点;
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的建立及影响;
3、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了解明代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高考命题方向:
1、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其中尤其以秦、唐、宋、明、清最为重要,考查的重点放在官僚体系中各部门的职能上,我国古代很多名称相同的部门在不同的朝代的名称职能上存在一定差别,复习时要注意将其理顺出来。
2、 规律性知识也是考查的重点,很多高考题目侧重考查专题内容的综合性,如从秦、唐、宋、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找出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一般性手段“分化事权”。
3、 高考题目越来越重视与社会生活知识的结合,强调学以致用,体现出新课标下高考命题的新趋势。比如,2008年广东历史单科考试卷第一题将农村中存在的祠堂与古代宗法制相联系;2007年山东文综第九题,从服装的角度考查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情况,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日常的生活小知识。
4、 高考命题中,以历史地图或历史图片作为材料的题目屡见不鲜,因而复习时要注意加强对课本中的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及历史史料的关注,提高自身的识图和分析历史地图及图片的能力,并与教材知识相联系。
5、 对本单元的考查侧重于选择题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但也不排除主观题的可能性。
★ 单元基本知识:
☆一、夏商周的社会政治制度:
1、 夏朝:(1)国家政权的出现,标志:国家机器的建立(注意夏代出现凌驾于社会之 上的公共权利的相关史实)。
(2)夏朝的建立是我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 商朝:(1)内外服制度:①内服是指( );②外服是指( )。③二者关系:( )
(2)政权特点:①充满神权色彩(注意商王垄断神权的目的);②商王对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3、西周:
▲(1)分封制:①目的:巩固统治;②内容:略;③作用:巩固了统治,拓展了疆域;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注意对课本分封形势图的解读)
▲(2)宗法制:①目的:(见课本);②含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是周人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a、内容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最大特点;b、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c、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即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d、 作用:(见课本)
(3)礼乐制度:要注意它与宗法制的关系及其实质。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背景:(1)春秋时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大国进行频繁的争霸兼并战争
(2)战国时,各国竞争激烈,促使各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
(3)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强大起来的秦国结束割据混战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注意其有哪些体现)。
▲(2)措施:①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
②中央政府机构——三公九卿制(注意三公的各自职责及其这种设置的作用)
③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
▲(3)巩固或保障措施:①政治方面: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严苛细密的法律;②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货币;③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加强思想控制;④军事方面: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3、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意义:见课本。
☆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汉武帝的集权
(1)背景:①汉初分封诸侯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②汉景帝采取强制削藩的措施引发“七国之乱”;③汉武帝时,国力逐渐强盛,中央有能力加强中央集权
(2)目的:强化王权,巩固国家统一。
▲(3)措施:置中朝,设刺史,颁行“推恩令”。
▲(4)作用:① 积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消极:权力过于集中带来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局面,导致政局的动荡。
2、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背景: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吸取前代历史的教训。
▲(2)措施:①收精兵:a、设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掌统军权;b、设枢密院掌调兵权;c、设禁军,实行更戍法,加强中央集权的力量,削弱地方势力,达到“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目的。
②削实权:a、在中央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与财政权;b、地方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削弱藩镇的权力;c、设通判,代表皇帝监察地方;d、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州郡长官;e、由中央派文官主持地方司法,将地方司法权收归中央。
③制钱谷: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大部分收归到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作用(或影响):
①积极: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a、过分集权带来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b、军队战斗力下降;c、地方财政困难,失去拱卫中央的作用;d、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四、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及其演变
(1)隋唐时期:①三省:中书省——决策机关;门下省——审议机关;尚书省——执行机关(要注意政令的从制定到最后执行所经历的部门的顺序,并要明确政令不论决策还是最后的执行都秉承皇帝在意愿,从而体现出皇权的加强)。
②作用:三省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2)宋代:
①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与财政权;
②设副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③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3)元朝时期:①废三省,行一省(中书省)。
②特点:相权得到重新的扩大。
③相权扩大的影响:宰相权势过重,不时卷入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引起政局的动荡不安。
(4)明朝:①裁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归六部:a、原因:吸取元代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b、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②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③设立内阁(明成祖时),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注意内各大臣权力的变化)。
(5)清朝:①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②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军国大事——皇权受限制;
③设南书房(康熙帝时)——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中央中书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
④设军机处(雍正帝时):a、军机大臣开始只参与处理军务,跪奏笔录;b、后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c、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五、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或特点)
1、在中央: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得到加强。
2、与地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遭到削弱(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六、知识重点与难点:
1、重点:① 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的两大内容——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③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④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2、难点:
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②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历史作用、评价及其发展趋势。
③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④如何全面认识三省六部制度。
⑤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 考纲要求:
1、 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 了解罗马法律的注意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 高考命题方向:
1、 将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制建设与西方近代政治文明相联系,考查西方政治文明发展史;
2、 将雅典的民主政治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形成两种不同文明的原因,说明古代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3、 将罗马政体演化的历程与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相联系,考查罗马法日趋完善的社会根源;
4、 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民主政治的探索与希腊、罗马的民主法制相联系,考查民主法制的一般性价值观,理解中国走上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 单元基本知识:
☆一、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1、爱琴文明:
(1)含义:是指分布在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青铜器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克里特文明的特点:产生君主制国家,出现象形文字和宏大的王宫建筑。
(3) 迈锡尼文明的特点:一系列新的君主国兴起,伴之出现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及众多的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尚武好战。
2、古希腊城邦:
(1)含义:是指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2)地理环境:
① 多山少地,三面环水,港湾众多。
② 影响:a、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发达,海军力量强大;b、大规模向外进行殖民扩张,形成多中心的古希腊世界。
(3)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4)政体类型:
①划分依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力的大小。
②类型: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
③古希腊城邦的实质:是城邦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与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5)意义: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形成过程:
(1) 公元前8----前7世纪,贵族制取代君主制,为政体向民主制方向演化准备了条件(注意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
(2)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引向民主的轨道。
(3)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政体(注意其改革中的一项措施——陶片放逐法)。
▲2、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注意该特点的具体体现——通过城邦的三大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
▲3、意义及局限:
(1)意义:
①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和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②调动了雅典人的能动性,促进了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局限:
①雅典民主与现代民主不同,它仅仅是对公民集体而言的,而非公民则不能享受民主权利;
②雅典民主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它残忍地窒息和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三、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1、古罗马政体的演变:君主制——共和制——元首制——帝制(注意古罗马政体的演变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2、罗马法的发展:
(1)起源:早期的习惯法:它存在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损害了平民的利益。
(2)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
①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是过去习惯法的汇编。
②目的: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③作用:内容广泛、条文明晰,使审判、量刑都有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3)完善——查士丁尼法典(或《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①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
②意义: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它对人的行为做出了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成为维护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4)注意:在复习本课内容时,要联系本节教材后面的“知识链接”,并与近代社会有关知识相联系,以明确罗马法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四、知识重点与难点
1、重点:(1)古希腊的城邦体制。(2)雅典民主政治(3)罗马法及其影响。
2、难点:(1)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城邦体制的影响;(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其表现;(3)罗马法对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分封制的特点就是周王把一定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候国,拱卫王室。被分封的诸候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①战国时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制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战国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的思想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商鞅变法中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九卿制、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还要注意按传统复习各主要朝代在加强中央集权化中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财政、司法监察、军事管理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这些措施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这样就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正式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③西汉巩固
汉初,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从而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汉武帝改革管制,组成内、外朝,加强皇权;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力。汉武帝还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大一统”局面。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固。东汉时期,进一步加强皇权,但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最终形成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④隋唐完善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基本上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各割据政权为维护统治,都不同程度地加强君主专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而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加强了皇权。科举制的施行,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唐朝中期,地方藩镇权限增大,中央政权腐败,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出现,并最终形成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再度遭到破坏。注意:尚书台和尚书省、尚书令的区别与联系。
⑤宋元加强
北宋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为了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采取强干弱枝的措施,进一步削弱相权,从兵权入手,解除朝中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然后,派文官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进而收回了地方行政权、财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北宋中期以后严重的社会危机。
元朝重新实现全国性的统一。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对地方管理方面实行行省制度,这一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注意: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和宣政院,健全了统治机构。
⑥明清达到顶峰并渐趋衰落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成为一时期政治制度的最大特色。明初,中央废承相制度,权力分属六部,地方设三司分权;并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措施,其核心就是强化君权。清朝沿用明制,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一方面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另一方面,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意:清朝的理藩院与元朝的宣政院的区别与联系。
回答者: Vickyven - 试用期 一级 10-4 11:03
1.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
2.中央集权: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悟涵
③西汉巩固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悟涵
④隋唐完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原为丞相的权力分散于三省六部。这项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袭并有所发展,从而使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也是与当时政治制度的发展相适应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悟涵
⑤北宋加强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议,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悟涵
⑥元朝新发展
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⑦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3.中央管制: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以三公九卿为主体的中央官制。 隋、唐时期,中央官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三省六部为主体结构的中央官制。尚书、中书、门下三省虽职责不同,但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负责处理行政事务;中书省掌管策令的起草和颁布;门下省掌审议策令的制定和颁布。尚书省下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个部又各设四司,下有郎中、员外郎等一整套官吏。除六部之外,中央司法、行政等部门还有御史台、大理、宗正、太仆等九寺和国学、少府、将作、军器等五监。这些机构和官员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封建官僚制度的成熟。宋、元、明、清基本承袭了隋、唐官制的格局,当然也有些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