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1)学习能力。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很快,每个人在其一辈子的工作生活中,都必须随时接受最新的教育、最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并且不断增强学习能力,适时学习,适时更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学习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学习活动的心理条件,它能直接影响学习活动的效率,并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由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因此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即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的类型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上。培养和锻炼学习能力主要是培养和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就是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能随机应变地适时调节择业行为的能力。现代社会是复杂多变的,要适应这种状况,保证自己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过渡,就应该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通才教育,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有些知识用不上,有些知识不够用,有的要从头学起。这就要求刚走上社会的毕业生,根据工作的需要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行为方式,尽快地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
(3)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指择业者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与他人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能力表现。生活工作中需要与许多人交往,要交往就难免会产生矛盾。作为大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才能在工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要以我们民族善良、诚实的传统美德来善待他人,“将心换心,以诚相待”,要学会尊重他人,要“换位思考”,多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要学会既能干大事、又能做小事的本领,不能以“才子”自居,枉自尊大,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学会处理具体问题,既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
(4)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指以语言或其他方式展示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它是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基础性素质,故又称为语言文字沟通能力。人们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要交流思想、讨论问题、互通情况、阐述观点等,不注意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再好的见解和办法,表达不确切、不清楚,也会直接影响本领的施展。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要求语言的流畅性、灵活性和艺术性;书面表达能力要求文句的逻辑性、艺术性和条理性。对一名大学毕业生来说表达能力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是极为重要的。有的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动手写东西很费劲,拿起笔来不知从何入手,写出来的东西,文字不顺,逻辑不通;有的连通知、申请都写得不象样;有的会设计,但写不好说明;有的外语不错,中文却不行;还有的外文根本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努力加强锻炼,不断提高汉语和外文的实际表达能力。
(5)开拓创新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是指用已经积累的知识,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的思维,提出新的见解和做出新的选择的能力。它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的能力,提出新思想的能力等。它是由观察敏锐性、记忆保持性、思维灵活性、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意识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大学生应在学校期间不断增强开拓创新意识,加强开拓创新能力的锻炼,为今后工作中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6)动手能力。把创造性思维变成实际的物质成果,或是用生动形象的实践过程呈现创造性思维的转化能力,即为动手能力,也称为实验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工科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现实工作中,尤其是在科研、生产第一线,要求的是理论上要懂,实践中会干的人才;要求既能讲出科学道理来,动手又能干出样子来的人才。目前,有些大学毕业生对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理论上懂,道理也讲得出来,但要亲自动手来解决这些问题,往往就显得能力欠缺,直接影响了自己作用的充分发挥。所以,大学生在学校不仅要积累知识,还要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利用生产实习和勤工俭学等机会,着力培养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7)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包括计划能力、组织实践能力、决断能力、指导能力和平衡能力。在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组织工作能力的大学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许多单位挑选大学生时在注重学业成绩的同时,对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担负过社会工作很感兴趣。因为,大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离不开一定的组织管理。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尽量做些社会工作,不断增强自己的组织工作能力,以利于今后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