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动物:是指恒温动物,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
冷血动物:是指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周围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减低新陈代谢,以减低用于抗寒所损失的能量.所有的冷血动物都是爬行纲,两栖类,鱼类,还有一些虫子也是,但它们不归于动物界.具体的例子很多,比如乌龟,鳄鱼,娃娃鱼,某些蛇
因为冷血动物不需要用自己的能量来取暖或降温,相比温血动物,同样重量的冷血动物只需要
1/10-1/3
的能量过活,因此也只需要相对少的食物。因为它们比较容易积储足够的能量,冷血动物繁殖期也比较短。
尽管同样的环境可以有十倍于温血动物的冷血动物存活,可是温血动物大多时候可以把冷血动物逼到绝灭,因为温血动物可以找食物的时间比较多。
冷血动物是没有体内调温系统的动物,自身体内不能恒温(不能恒定体温)要通过照射太阳等方式来保持体温的,或者以行动来调节体温。所以冷血动物一般不在夜间活动。以脊椎动物门爬行纲和两栖纲的动物为主,如蛇、鳄鱼等较大的冷血动物早上需要晒太阳以使体温升高,这样他们才能活动,因此它们几乎都是白天活动,夜间休息。调温的方法包括:
蛇在石头上晒太阳
鱼在水中换到不同的深度
沙漠动物白天埋在沙里
昆虫颤动翅膀,温暖它们的飞行用的肌肉
因为冷血动物不需要用自己的能量来取暖或降温,相比温血动物,同样重量的冷血动物只需要
1/10-1/3
的能量过活,因此也只需要相对少的食物。因为它们比较容易积储足够的能量,冷血动物繁殖期也比较短。冷血的优势:可以在外界环境或食物供给情况变化较大的条件下存活。因为它们只需要较少的能量来维持体温和生理机能。食物中得来的能量可以更多的用于生长。因此冷血动物把食物转化为身体生长的效率比热血动物高
热血的优势:热血动物生长成熟比冷血动物快。热血动物将体温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使体内的酶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并使身体的生长对于外界环境相对独立。虽然冷血动物把食物转化成生长的效率比热血动物高,但热血动物可以连续生长(冷血动物的生长会在食物极其短缺或温度很低的情况下停止)直至达到成年大小。热血动物高效活动可以维持身体对食物的高需求。热血动物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寻找食物和交配对象,并在较早的年龄达到性成熟。
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人们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经过长时期深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恐龙是热血动物,虽然这样的争论还在继续,我们相信,解开这个谜不会拖太长的时间了。
现代的爬行动物,例如蜥蜴,属于冷血动物,或者称为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它们依靠吸收外界的热源,例如通过晒太阳来升高自己的体温。
热血动物有很强的代谢率以产生身体所需的热量,同时,它们也能够在体外温度变化较大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员贝克从解剖学、组织学等方面提出了恐龙是热血动物的证据。
从解剖学方面着眼,贝克研究了动物肢体以及动物肢体运动,它们反映出动物对能量需求的关系。他认为,如果动物的肢体是“完全直立”的姿势,那就说明这类动物动作敏捷,行动活跃,同时也就需要很多的能量。贝克做的实验表明,任何一只动物,它的最高奔跑速度,直接取决于它的腿的长度,腿愈长者,奔跑速度也愈快,如果要坚持快速的运动,而不是短暂的冲刺一下,那么需要输出的能量是非常大的。要维持这样高的能量输出,只有热血动物才能做到。从理论上估计,恐龙奔跑的速度是非常高的,可达时速32~96公里左右,能有这么高的速度,它们必然是热血动物。
在组织学方面,贝克研究了恐龙化石的显微结构。他将恐龙化石的骨头切成薄片,放在显微镜下去观察,发现恐龙骨骼显示出来的骨组织是由一层层按同心圆排列的骨小板组成的,这个特征与现代任何一类爬行动物的骨头根本不同,相反,它却更相似于现代哺乳动物的骨组织,因此必须有丰富的血管群给它们提供营养。这一特征可以作为恐龙是热血动物的又一个证据。
关于恐龙是热血动物还有很多其他的证据。1994年7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提出恐龙是热血动物,能够在寒冷的气候中进行需氧活动的证据。他们对保存完好的霸王龙的化石骨骼的化学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恐龙躯体骨骼和肢、腿骨里磷的含量,他们发现,这两个部位的温差不超过4℃,与大型热血哺乳动物的情况相同。
答案补充
恐龙是冷血动物,还是温血动物?目前生物学家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都是根据当前地球上动物的现状分析的。
冷血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
还有就是,不是热血动物,是温血动物。温血动物(恒温动物)在动物学中指的是那些能够调节自身体温的动物,它们的活动性并不像冷血动物(变温动物)那样依赖外界温度。
应该是体温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