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可行的事,实际上不一定可行。但是实际上可行的事,理论上也不一定可行。
(一) 理论上可行的事,实际上不一定可行。一是理论和实践存在自身与现实的“间距性”,理论与实践的差异,不仅仅在于理论的“观念性”和实践的“物质性”,更在于理论的“理想性”和实践的“现实性”之间的差异。人是现实性的存在,但人又总是不满足于自己存在的现实,而总是要求把现实变成更加理想的现实。理论正是以其理想性的世界图景和理想性的目地性要求而超越于实践,并促进实践的自我超越。而且,理论的发展需要批判性地反思实践活动和规范性地矫正实践活动。因此,理论并不完全反映现实的实践。二是任何理论都有其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在物物交换时代,由于还没有货币出现,没有任何关于货币的理论指导实践。而封建社会,维持国家秩序可以用“君君臣臣”的理论,在君主制消失之后,这套理论根本没有用于指导的对象。乃至今天,一些经典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在西方行得通,但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即使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也必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生硬地照搬国外理论,脱离国内实际,必然处处碰壁。
(二)实际上可行的事,理论上也不一定可行。一是实践具有二重性。人类的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具有“二律背反”的性质,并因而表现出正、负“双重效应”。无论是当代人类所面对的“全球问题”,还是市场经济所形成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都表现出了实践活动的二重性。因此,实践需要理论的“反驳”,即理论地批判反思实践活动并促进实践活动的自我超越。二是实践具有“片面性”。实践总是以“片面性”的形式而实现自己的发展,即总是以付出某种“代价”为前提而实现自己的发展。由此便不可避免地造成实践过程中的,特别是社会变革过程中的“阵痛”。这时,理论就需要“反驳”实践并促成实践的自我超越。理论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以其对实践活动的规律性认识而“缩短”并且“减轻”这种“阵痛”,促进实践的自我超越。三是实践中存在“悖论”现象。著名的“水形悖论”就指出,如把水放在一个正方形的杯子里去研究,便会得出水是正方形的形状的结论;如把水放在长方形的器皿中去研究,便会得出水是长方形的形状的结论。二者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对的,因为这是从他们各自的实验轨度得出的各自轨度上研究得出的正确结果。但是,他们的正确结论都是建立在相对的情况下的。其实,实践上验证的结论,也并非可靠的理论。
即使在逻辑上这也是错误的,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悖论.
芝诺提出这一悖论,正是因为当时人们对极限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很显然物体行进的距离构成一等比数列,注意这是一个无穷递缩等比数列,从极限的观点来看,这个等比数列的所有项的和其实是一个固定的常数,即1
也就是说他再怎么行进,其总距离不可能超过1.
但实际上呢?不妨假设它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他在某一确定的时间他一定会行进一个单位的距离,也就到达了目的地.
其实最早这个问题是一个追乌龟的问题,道理类似,这其实就是极限给人们开的一个玩笑:无穷个正项的和一定也是无穷的吗?答案并不是这样!
错误
实际上可行的事情
不一定是客观规律的
也有可能是利用人的心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