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企业文化理念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2025-04-15 12:46:2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企业文化观后感]学习《兴隆企业文化》这本书使我感觉到,我的思想得到了一种无法想象的激荡,我的观念得到了一种深刻的洗礼和变革,我甚至感觉到,我的境界得到了一种无形之中的升华,企业文化观后感.由于《兴隆企业文化》的内涵深远,我一时间也没办法全部领会和参透,故只能通过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谈谈我自己的感想和看法.兴隆大家庭--兴隆是员工的大家庭,兴隆是厂商的大家庭,兴隆是顾客的大家庭,兴隆是社会的一份子.我觉得这就是主人翁精神.当今社会员工的打工心态比比皆是,对工作不负责任,对报酬斤斤计较,对责任推脱逃避,对集体漠不关心几乎成了企业员工的通病,这样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而提高员工主人翁意识,提高责任心,增强自律意识,真正能够以主人翁的心态从事工作,必将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真正的主人翁精神只考虑现在做什么,就专心做好,既不刻意想是不是能够做成,也不想是不是能得到什么回报.虽然有时工作可能没有经济回报,但它也在增加我们的人力资本,也在为我们职业生涯的发展积淀能量.这正是主人翁精神、奉献精神的全部含义.如果每一位兴隆员工都有主人翁意识,如果每一家兴隆厂商都有主人翁意识,都把兴隆内部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的话,无形当中会形成很大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因为大家会把所有可能的成本降低,还可以把一个人的潜能大幅度地提高.只要我们有主人翁意识,就会认为自己在做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主人翁意识是我们发展的动力,它意味着诚信、团队、务实、积极、专业和创新.我们有了百尺竿头更进一尺的气魄和信心,锐意改革、创新,就可以不断向更高目标攀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兴隆是社会大家庭的一份子,通过企业的发展积极回报社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兴隆人以发展连锁,商业报国为宏愿,我愿意在兴隆精神的引领下,贡献我的一份力量.以上是本人学习后的感想,也清晰了自己的工作思路,知道该怎么去做,怎样去做好份内的工作.------------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而且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它比有形资产或者品牌等无形资产还要重要.企业文化是一种投资,而且是一种重要的长期投资,是一种回报巨大的投资.但是,如果运用不好、建设不当,则资产将变成负债,投资将变成成本,企业就在这负债和成本的压迫下,苟延残喘,甚至败落破产.太阳神落下了,巨人倒下了,三株凋谢了……林林总总的从无名到著名再消失的案例,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这样的故事.  在很多关于企业文化的文章和书籍中,经常可以同时看到什么是企业文化之根,什么是企业文化之魂、之本、之核心,等等,让人如坠云里雾中;其他诸如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老板)文化、创新就是模仿、企业文化不能建设以及硬汉型、体制型的企业文化分类,等等,不一而足,让人叹为观止,观后感《企业文化观后感》.之所以出现企业文化方面的诸多问题,除了企业本身的原因外,很大的功劳要归功于理论界对企业文化的千奇百怪的认识和倡导,要归功于那些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参们的真知灼见.  长期以来,国内研究企业文化的人大多是没做过企业的,看了一些书,到几家企业调研过,堆砌一些杂乱无章的理论,将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哲学、企业宗旨以及几乎无所不包的理念全部囊括,就成为企业文化专家了?摊开市面上有关企业文化的书籍,内容上千书一样:你的和我的一样,当前的与十年前的一样.对于这种现象,我将其概括为读后感式的企业文化和观后感式的企业文化,另外还有一种全凭自我感觉式的企业文化.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面目.  读后感式的企业文化  这一类企业文化论者,多为学者.他们喜欢看书,时间也充足,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有丰富的联想能力,通过自己的归纳、分析和总结,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变成了自己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理论.他们最明显的特点是概念特别多,而且紧跟时代潮流.国外出现什么新的理念,国内流行什么新的观点,他们一清二楚,说不定有些观念就是由他们发起和推动的.于是,你发现,同样一个人,去年提倡追求卓越,今年提倡基业长青,最近却强调执行了,你不知道他后面又要宣扬什么.但是如果问一下他们的观点之间的联系,问一下他们对企业文化体系内在逻辑关系的认识,则没有答案了.  他们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精神或企业价值观,或者就是企业的核心理念或行为规范,等等.其实,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和企业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是企业和企业人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是所有团队成员共享并传承给新成员的一套价值观、共同愿景、使命及思维方式.它代表了组织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观后感式的企业文化  这一类企业文化论者,多为一些见过世面的人,有的参观过世界知名的大企业,有的在国内著名的企业工作过.于是,在他们的眼中,企业文化就成了具体企业案例的罗列,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做法,企业文化的创新变成了企业文化的模仿.他们也有一些理念和概念,但这些多是生发于具体的企业案例的,都可以从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公司的背影.GE的同一个声音、惠普之道、海尔的服务、长虹的民族精神,等等,成了他们眼中企业文化的图腾,也成了他们的独门武器.  遇见不识者,他们就将自己的经历拿出来一通炫耀,吓唬人;遇见识者,他们引用一家家公司的做法,显得自己博采众家、见多识广.如果你多问一两句,提出什么反问的意见,则又摆出一副竖子不足与谋的模样.但问问他们企业文化的层次、内核和传导等,则茫然不知,顾左右而言他.  这一类人,企业文化的建设上口号形式多而主体精神少,浮在形象的层面不能沉下去,虽没有多少真知灼见却影响了大批的人.他们不知道,同样是追求创新,3M的企业文化与苹果公司的企业文化有什么差别;同样追求服务,惠普的企业文化和海尔的企业文化不同又在哪里.  全凭自我感觉式的企业文化  这一类企业文化论者还是有一些真才实学的.他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事实与逻辑的结合,注重调查与借鉴的结合,于是,他们明显比上述两类企业文化论者显得功力高深.但这功力高深,此时却害了他们.在他们的眼里,只有自己才掌握了真理,才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国内某著名大学一知名教授说:企业文化别人不能咨询,只有他们长期与企业家接触,加上高超的文字艺术,才能帮助企业建设企业文化.正所谓死了张屠夫,便吃带毛猪.祝他(们)万寿无疆吧.  这三类企业文化论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大多都没有做过企业.这样一来,企业文化真正成为虚的、形式主义的东西,也就一直浮在半空中了.要问问如何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如何使企业文化建设落地,那就是不知道的啦.于是,企业文化果然看上去很美,说起来很甜,做起来很难.  其实,企业文化不是舶来品,国内久已有之,如大庆精神、鞍钢宪法,等等.现在,企业的管理已经逐步发展到文化管理的阶段,文化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企业文化渗透并影响着企业管理、经营和人际关系等所有层面.

回答2:

阿里巴巴的六脉神剑:
1、 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这就是我们的选择,是我们的优先级。只有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员工才能成长,股东才能获得长远利益。
2、 因为信任,所以简单:世界上最宝贵的是信任,最脆弱的也是信任。阿里巴巴成长的历史是建立信任、珍惜信任的历史。你复杂,世界便复杂;你简单,世界也简单。阿里人真实不装,互相信任,没那么多顾虑猜忌,问题就简单了,事情也因此高效。
3、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无论你变不变化,世界在变,客户在变,竞争环境在变。我们要心怀敬畏和谦卑,避免“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追不上”。改变自己,创造变化,都是最好的变化。拥抱变化是我们最独特的DNA。
4、 今天最好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在阿里最困难的时候,正是这样的精神,帮助我们渡过难关,活了下来。逆境时,我们懂得自我激励;顺境时,我们敢于设定具有超越性的目标。面向未来,不进则退,我们仍要敢想敢拼,自我挑战,自我超越。
5、 此时此刻,非我莫属:这是阿里第一个招聘广告,也是阿里第一句土话,是阿里人对使命的相信和“舍我其谁”的担当。
6、 认真生活, 快乐工作:工作只是一阵子,生活才是一辈子。工作属于你,而你属于生活,属于家人。像享受生活一样快乐工作,像对待工作一样认真地生活。只有认真对待生活,生活才会公平地对待你。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我们尊重每个阿里人的选择。这条价值观的考核,留给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