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有什么名人故事

2025-04-13 04:57:0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难兜靡、冒顿、霍去病、窦融、张朗

一、难兜靡:乌孙国国王。秦末,大月氏向居留在敦煌一带的乌孙发起攻击,最后乌孙战败,国王难兜靡战死,残部逃往匈奴,大月氏控制了敦煌一带。

二、冒顿:(?—前174),秦末汉初匈奴单于。公元前209年杀其父头曼自立,有战士号称三十万,东灭东胡,并发兵向西攻击占据河西走廊的大月氏。大月氏战败,其残部被迫西迁到伊犁河流域,匈奴控制了敦煌与河西,威胁新建立的西汉政权。

三、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河东平阳人。官至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春,汉武帝派其出击河西匈奴。率万骑从陇西出发,翻越祁连山,在皋兰山下大败匈奴,杀死、俘虏敌军八千九百六十人。同年夏,再率大军攻进祁连山,斩杀、俘虏匈奴三万余人。经过这两次战役,控制河西西部的昆邪王当年秋杀驻守河西东部的休屠王,率部众四万余人降汉。河西正式归入汉朝版图,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元狩四年,又和卫青共同击败匈奴主力。他先后六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四、窦融:(前16—62),字周公。西汉末、东汉初扶风平陵)人。新莽末,为波水将军,继降刘玄。时中原大乱,乃自请至河西为官,得张掖属国都尉。刘玄败,河西五郡共举窦融行河西郡大将军事,拥兵自保,割据河西。团结当地汉族地主和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对百姓施以“宽和”之政,鼓励各族人民从事农业、畜牧业生产,并且“抚结雄杰,怀辑羌虏”的政策,团结当地汉族地主和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使河西地区“上下相亲,晏然富殖”,经济有所发展。当时关中粮价飞涨,一石谷值万钱,而河西一石谷仅三千至四千钱。故中原“流人避凶饥者,归之不绝”。他还加强边塞防御,“修兵马、习战射,明烽隧之警”,有效地制止了匈奴的侵扰。

五、张朗:东汉顺帝时人。曾任敦煌太守。永建二年(127),西域诸国皆臣服,唯有焉耆王元孟没有归降,班勇上奏朝廷欲攻打焉耆。张朗率河西四郡兵三千人出关与班勇会师,征讨焉耆。大军分两路前行,朗从北道,勇从南道。约定两路大军会师的时间。朗军先至,派司马率军攻击焉耆军队,斩首俘虏二千余人,焉耆王被迫投降,遣子入朝诣阙贡献方物。

回答2:

索励,字彦义,官拜贰师将军,是个有才略、有胆识的将领。当时,他奉命率酒泉、敦煌的将士千余人,到楼兰去屯田垦殖,以保西域安宁,丝绸之路畅通。古楼兰国四周被茫茫沙漠包围,干旱缺水。新垦田地若无水浇灌,就长不出庄稼。索励是敦煌人,懂得敦煌开渠引水的技术。他召集鄯善、焉耆和龟兹三国的三千多兵士,和他的部下计四千余人,由他亲自指导,开挖渠道,引来雪水,浇灌新垦良田。沙漠中有水就有生命,田地里禾苗一片葱绿,生机盎然,丰收在望。谁知此地河神偏来作祟,认为自己驱水浇田,劳苦功高。可这些将士从不祭祀上供,便心生嫉妒,乘夏时天降暴雨,想冲毁河堤,要让索彦义新垦田地的庄稼浇不上水,秋后颗粒无收吃点苦头。于是,河神汇集各处雨水,涌入渠道,便渠内水势猛涨,洪涛滚滚,河堤沿线,频频告急。
索彦义知道敦煌祭祀河神的习俗,并明白这是河神作怪。为保住河堤,忙率众将土一面加紧护堤,一面设坛祭祀。他亲自在祭坛上奉献五牲供品,焚香跪拜,进行祈祷,诸河神接受供奉,收减水势。并带领将土,列队于河堤上,敲锣击鼓,大声喊叫,刀枪猛刺波浪,乱箭齐发,要驱走河中妖邪。一连祭祀了三日,将士在堤上也大战、防护了三日,水势才慢慢退了下去,终于保住了河堤。
原来河神享受了供奉已心满意足,见将上挥刀舞枪害怕刺伤自己,人们日夜护堤,无机可乘,只得灰溜溜地退了洪水回去了。
由于渠水及时浇灌了庄稼,楼兰新田三年来连续获得大丰收粮食积存下百万斤之多。素彦义退洪水的事在西域诸国传遍了,胡人称他为“镇水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