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关于传统美德的成语和事例?

2025-04-14 07:20:0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岳母刺字,读音:[yuè mǔ cì zì]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 岳母刺字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 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2、凿壁偷光,读音:[záo bì tōu guāng]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3、华佗治贪,读音:[huà tuó zhì tān ]

三国时期,杨修和杨宕叔侄二人共事曹操。杨修为相府主簿,杨宕为军需官。杨修聪明博学,但恃才放旷,屡犯曹操之忌。被曹操借惑乱军心之罪处死。杨宕惧怕曹操因叔罪嫁祸于已,便想趁着近期押运军粮饷银之便,设法捞他一把,然后谢官还乡。他惧怕曹操之威,又贪财心切,剧烈心理冲突引发了一种怪病:既不发烧,也不头痛,只是胸口胀闷,坐卧不安,请了不少医生诊治,不见好转。

请神医华佗来诊,经过望、闻、问、切,华佗开了两个药方,嘱其依次服用。杨宕先看第一个药方,上面写着:“二乌、过路黄、香附子、连翘、王不留行、法夏、毕拔、朱砂。”熟知古文章法的杨宕,将这八味药名的头一个宇连、读:“二过香(相) 连,王法毕朱(必诛) 。”他大惊失色,额头上冷汗直冒。遂打消了大捞一把的邪念。

4丶节俭成习,读音:[jié jiǎn chéng xí]

苏东坡一生在生活上都非常注重节俭。

公元1080年,他被贬官来到黄州时,生活窘迫。为了渡过困境,他订出了一套特殊的计划开支办法:把所有收入分成12份,每月一份;然后又将每份分为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他把每月分好的每小份钱挂在屋梁上,每日清晨挑下一包来用,准余不准超。剩余的钱,他另用竹筒保存,以备意外开支之需。

后来,他又在朝廷中做了高官,但仍注重节俭,从不讲究奢华。他自订每餐只能一饭一菜,有客也只能增加两个菜,不许铺排,否则就拒绝用餐。一次,苏东坡的一个老友与他重逢,请他吃饭,他嘱咐朋友千万不可大操大办。可是,当苏东坡应约去老友家赴宴时,见酒席准备得相当奢华,他婉言拒绝入席,告辞而走。苏东坡走后,他的朋友感慨地说:“当年东坡遭难时,生活很节俭。没想到他如今身居高位后,还这样节俭。”

5丶勤俭为荣,读音:[qín jiǎn wéi róng]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很有政治才干的宰相,他的名字叫季文子。

季文子在鲁国从政时间长,官位高,却十分俭朴。平日里,他最看不惯那些以炫耀财富为荣的贵族,尤其厌恶讲排场、搞浮华的风气。他的住房极其简陋,平常饮食也总是粗茶淡饭。他不仅平时很少穿丝绸衣服,就连他家的仆人,服装也比一般有钱人家的仆人要俭朴得多。季文子家的马匹,从不允许多喂粮食。

由于季文子厉行节俭,看不惯贵族社会奢侈腐化的生活,因此,那些铺张浪费、爱讲排场的人对他也看不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