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旖作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最后跟随王翦攻打赵国的时候,不幸战败被赵将李牧击杀。由于这件事情的年代比较久远,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记载,只不过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据说他当初战败之后并没有死,而是畏罪逃至燕国,只不过没有多少人相信这是真的,认为他最终还是战败被杀的。
虽说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并没有关于桓齮去世的记载,只记载了他当初在赵国的战绩,并没有关于他跟李牧交战的消息,更没有他打败战或者被击杀的消息。但是在《战国策》中却提到“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这句话,由此可以看出,在这里面对于桓齮的去世有了交代,算是比较权威跟靠谱的。而在《资治通鉴》当中,记载了他攻打赵国时兵败之后逃了出来,之后就没有太多相关的信息。
桓旖作为秦国的大将,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少的功劳,由于他去世的比较早,所以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不多。关于桓旖的出生不详,只知道他是在秦始皇当上皇帝的第十年才被封为将军,至于他当时多大以及如何当上将军的没有太多的消息,只知道他在被封为将军的第二年就跟随王翦和杨端等将领一同进攻赵国。
据说他开始率军进攻赵国的时候,结果不是特别理想。跟作为主将的王翦等人一同进攻并没有取得太好的战绩,并在部队合并之后,被王翦直接带回秦国。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王翦再次带军攻赵。由于桓齮率军攻打赵国的平阳时表现比较出色,不但杀了赵将扈辄,还斩首十万,因此被王翦留守在平阳。后来在进攻赤丽、宜安等地的时候,跟赵将李牧交战时,被李牧打败,只好选择率领秦军撤退。等到再次跟赵将李牧对战时还是没打过,为此还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都不算,战败逃往了燕国,桓旖当时的战绩的比王翦更好,可惜遇到了李牧,王翦的赫赫战功,是桓齮兵败后才有的。
被李牧打败后,他将秦军分为两部,大部分人马继续向西撤退到井陉。而他自己领着数百骑,反其道而行之,向东北方向疾进。
桓齮这个当机立断的决策,让李牧军绝对不能鱼与熊掌兼得,李牧军要么改变计划,在“7井陉”阻击撤退的秦军,要么重兵去追击秦军主将桓齮。
最后李牧还是选择歼灭大部分秦军,只派少数追兵向北追去,桓齮得以逃往燕国。
有很多史料猜测桓旖逃往燕国后改名为樊於期,因为他们的记载太多接近的地方,但是没有实锤的证据。
关于樊於期:
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时,荆轲请求以樊於期首级与庶地督亢(在河北高碑店一带)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以利行刺。樊於期获悉,自刎而死。参考资料如下: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秦始皇十四年,也就是赵王迁三年(前233年),桓齮从上党越太行山进攻赵的赤丽、宜安(石家庄东南),与赵将李牧战于肥下(宜安东北),为李牧所败,10万秦军被全歼,桓齮畏罪逃至燕国(《战国策》说是战败被杀,司马光在《资治通监》记载“秦师败绩,桓齮奔还”,杨宽的《战国史》认为桓齮就是樊於期)。秦王政大怒,曾悬赏“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
被谋杀了,他在秦国打了败仗以后逃跑到了燕国,最终被燕国给谋杀了。
桓齮既不是叛变也不是被谋杀了,最后的结局是死在战场上,他是秦国大将,兵败之后被李牧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