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蒙古民族的起源

2025-04-04 23:22:4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蒙古”是蒙古族的自称。原为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 ,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渐 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
  据文献记载,蒙古族属于东胡系,是由室韦部落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大约在公元7世纪以前蒙古族就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来西迁到了鄂嫩河上游不尔罕山(大肯特山)和克鲁伦河一带。在我国唐代史籍中称为“蒙瓦”,《辽史》中称为“萌古”。

  到公元12世纪,蒙古族已经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翁吉剌、蔑儿乞、斡变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它们大小不等,经济文化发展亦不平衡。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

  公元11世纪,他们结成了以塔塔尔为首的联盟 ,强大一时,因此,“塔塔尔”,或“鞑靼”(音达达)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后来西方通常就将蒙古泛称为鞑靼。宋 、辽、金时代,还把漠北的蒙古部称为黑鞑靼,漠南的蒙古部称为白鞑靼。 有时也用鞑靼泛称中国北方各民族。

  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 ,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在汉文史籍中就统称他们为“蒙古”。

  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许多部,后来 ,按照所居地域逐渐形成为三大部分,即: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人称为漠南蒙古 ,亦即科尔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亦即喀尔喀部 ,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为漠西蒙古,亦即卫拉特部,也称为厄鲁特(额鲁特)蒙古。

回答2:

蒙古历史简介

“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始源于大约公元7世纪的唐朝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与中国北方的东胡、鲜卑、契丹、室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这个部落的大部分向西迁移至不儿罕山(今蒙古大肯特山)一带,发展繁衍为许多部落,各有名号。辽金时期,多以“鞑靼”或“阻卜”泛称蒙古草原各部。

公元12世纪,蒙古部首领铁木真,连续击败蒙古纷争部落,统一蒙古。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大聚会,建大蒙古国。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于是“蒙古”开始成为民族的族称。大蒙古国随即统一了中国北方,此后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不断西征,先后建立了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个汗国。打通了亚洲和欧洲的陆路交通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1260年忽必烈自立为蒙古大汗,建都中都(后改大都)。

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国号为“元”,建立元朝(1271~1368年),并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国。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夏、金、吐蕃、大理等国长期并立和相互争夺的局面,基本上确立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巩固和发展了我们多民族的国家。

1368年,明军进入大都,元朝灭亡,但是北迁后的妥欢帖木儿及其后裔仍继续使用元朝作为国号,被高丽王朝称为“北元”。北元与明朝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在后来的二百多年里与明朝形成南北对峙局面,明朝为了防范北元的侵扰,修复和重筑了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万里长城”。

16世纪末叶,蒙古地区以大漠为界,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很多部落,比较著名的有察哈尔部、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等。清王朝对蒙古各部的彻底征服先后历经100多年的时间。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宣告成立,成为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统一区域自治的实现,真正结束了几百年来内蒙古地区被分割统治的局面,结束了这个地区长期以来民族纷争的历史。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及本民族内部的团结,提高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和自治区的积极性。

更多了解看这里:http://content.cleverschool.com/index/20sjmy/1016/3.htm

http://www.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35282&PostID=2523669&idWriter=0&Key=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