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对死亡的诠释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但不同民族对死亡的理解不同。因而衍生出的丧葬习俗、丧葬文化也不尽相同.死,在藏族大众观念中并非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喻示着新生命的开始.因为藏传佛教讲究“万物有灵”,“生死轮回”之说。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外壳与灵魂的结合体.人即是灵与肉的结晶,躯壳不外乎是灵魂的载体.死亡只是二者的分离,灵魂逸出废旧躯体投转另一新的躯体继续存在。周而复始.但佛教指出生命是在“三界六道”中轮回,行善业者可进入三善趣(天、人、非天),行恶业者会堕入三恶趣(地狱.畜牲,饿泉).人们极力想进入三善趣.避免掉入三恶趣.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曾在西方引起极大轰动的.据说是8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的高僧莲花生大师所著的《西藏度亡经》一书,为人们讲述了“死亡和新生的艺术”.
《西藏度亡经》 藏文原名为“中阴得度”。“中阴”指人在离开人世之后到尚未投生之前这一阶段.该书即是指导人们面对死亡时.
如何摆脱生理和肉体上的苦恼、恐惧.具体说.凡人死后必须经历临终中阴.实相中阴、投生中阴三个时期,共七七曰十九天.临终中阴时期,即人刚死时会见到一种“清光”,高僧大德借此从轮回中解脱成佛升天.入如来净土;而“清光”对一般人来说.稍纵即逝 只能在昏暗中摸行,不得入如来净土。实相中阴时.死者的灵魂仿佛重新回到了人世间,死者重新体验现实生活,对世间的七情六欲、善思喜悦,有着斩不断的眷恋。经受着各种考验.这一切决定着死者的投生去向.死后1 5天左右.进入投生中阴时期 ,死者生前生活情形显得愈来愈模糊,开始寻求投生的途径.是进入三善趣还是三恶趣,主要报据死在实相中阴时的考验而定,所以活人在中阴期为死者念经.作“颇瓦法”,保持安宁勿扰等丧葬仪式都有助于死者往较高层次的转生.
尽管我们对西藏古代丧葬观了解不多.但通过对西藏近现代丧葬的研究,发现尽管西藏存在纷繁的葬式,但人们对死亡的态度以及贯穿于各种丧葬仪轨中的观念大致相同.无论是天葬,水葬或是崖葬.火葬等,无不讲究“中阴得道”之说 佛教的“万物有灵”。“生死纶回”观念主导着西藏的各种丧葬行为,也导致藏族的丧葬习俗与其它各族存在较大差异,独具特色.
首先.藏族对”死亡“ 即”新生’的理解,使人们能坦然面对死亡,全无恐惧和悲痛.不但临终者能安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不受任何精神折磨, 而且逝者的亲朋好友也不会表现得那么悲戚.沉痛.
其次 西藏的丧葬仪轨基本上是为死者而作,为了帮助死者的灵魂顺利转生投胎,斩断其对尘世的惦念而作.七七四十九天请僧人念经是为了帮助亡灵各个中阴阶段升迁顺利: 在停丧期间禁止人们大哭大笑、大声吵闹,怕惊扰亡灵……其它不少地区,特别是汉区,大多数丧葬仪轨不是为死者,而是为活着的人的脸面.为子孙后代的名声.死者的坟墓、灵牌越修越豪华.甚至还“死人占活人房” 的怪现象.相比而言.藏族死后饲鹰、喂鱼.或火化骨灰飘洒高山.江河,更显超凡脱俗.
此外 藏族对生与死的这种独到理解、诠释,是形成藏民族各种民俗文化内核——乐观天性的根源;也是面对极其严酷的自然环境.独特而极具魁力的藏文化能艰难生存发展的根源.但我们也应看到,这种理念.使藏民族在与自然的关系中,更注重适应.而非斗争.西藏葬俗种种丧葬是人生最后必不可少的程序.是一个人在尘世中的最后礼仪.也体现着生者对死亡、对死者的哀悼.可以说.丧葬习俗是一个社会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