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课程改革的目标
针对我国现行课程的种种弊端, 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这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灵魂。“ 为了每一个孩子” 集中体现的是教育的本性。
教育不能追求整齐划一, 不能只关注少数的人, 我们的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学生, 要体现教育的公平与民主。
“ 学生的发展” 指的是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 承认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具体性和特殊性, 承认每一个正在从事知识技能学习的人, 首先也是有个性的人, 而且允许并提倡在学习中保留、发扬
他的个性。在这个基本目标下, 有六个具体目标:
一是改变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里有两层含义:(1)强调最初的教育要提供有助于终身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的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强调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要学会学习的方法, 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本领, 使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 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 而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取现有的知识;(2)强调除传授知识外, 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价值观的熏陶和教育。
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重视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的综合性就是力图打破知识的壁垒, 将学科内部的知识作重组与改造, 强调新旧知识的融通
;同时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旨在统整学生的知识, 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的完整图景,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在世界各国在新世纪教育行动纲领中, 都把培养通用型人才作为首要教育目标。通用性人才的标准并不仅仅是拥有广博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他能根据现实需要把各种知识有机地统合在一起, 灵活地运用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 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能力的培养靠分科课程是不能实现的, 必须通过综合课程来实现。
三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窄、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索, 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学习方法的转变, 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理力量。所以, 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 使学生学习知识变成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 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 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 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 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
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现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是改变过分强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和评价内容、方式单一的现状, 建立评价内容、方式多样, 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 能有效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
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关系是:国家课程是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 它反映了国家教育标准, 表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中小学教育的共同目标。 每个地方、每个学校都应认真贯彻实施国家课程, 以保证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
地方课程则主要是根据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实际以及地域特点设计的课程, 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 反映了地方或社区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 同时, 地方课程对该地方或该社区的中小学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学校课程或校本课程必须在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以地方课程方案为依据来加以设计。
此外, 为了体现课程管理的民主性、开放性, 对教科书实行"一纲多本” 的措施, 使教科书多样化, 教师、学生等对教科书的发言权逐渐扩大, 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 课程改革的意义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引发包括教师观、学生观 、质量观、人才观在内的教育观念的大转变。
实施新的课程, 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课堂的组织形式还是评价形式和标准, 都将发生极大的变化
, 这些变化必将引发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对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定位的重新思考, 引发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什么是人才的思考。 思考和实践的过程, 就是破旧立新、更新观念的过程。
(二)引发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使人才更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培养的方式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目标的调整必然要求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变化, 相反, 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也必然导致培养目标的改变。
新课程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化, 使社会对人才的衡量将不仅仅是看其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备终身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 是否具有实践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三)有力促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实施新课程, 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 促使教师不断掌握更加宽厚的学科知识和现代化的教学技能, 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并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课程开发的能力。这既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也是教师在实践新课程过程中必然的结果。 教师是理想课程的实施者, 也是理想课程的首先受益者。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自身的实践和感受, 会自觉不自觉地扬弃一些
原有的落后思想和观念。 为适应新课程, 在新课程实施后知识面变得越来越宽的学生面前保持知者为师的资格, 教师必须不断拓宽学科和其它方面的知识。
同时, 新课程的实施, 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依靠科研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依靠科研更新观念, 也要依靠科研改革课堂教学办法。
随着三级课程管理的实施, 必将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 通过开发课程来实践自己独
特的教育思想, 办出特色学校。
(四) 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
新课程的实施, 强调教师在给学生打好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 应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具有终身学习的欲望和能力。 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道德情操及科学文化素养。
(五)引发教学方法的大转变。
新课程的实施,强调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 随着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 教师必然由过去灌输为主改为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主, 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学互动和师生互动的过程。
(六)引发评价体系的重新创建。
为有效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和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 必须建立评价方法多样化、学生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有效评价方法。要把结果和过程、终结性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 同时, 要关注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使教育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七)引发课程管理方式的变化, 变原来的高度集权管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增加了课程管理的民主性和开放性, 使地方和学校可以获取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使教师有更多参与课程开发的机会, 校长有更多实践自己独特教育思想的空间。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