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通风、自然采光
现代建筑中尤其是公建普遍采用中央空调系统,不仅运营过程中造成能源高消耗,更容易产生各种健康问题,人体舒适度大大下降。同时由于建筑密封性加强,室内空气质量也是问题之一。
而古建中大多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解决光照、空气质量等问题,所以当条件满足时,尽量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当室外空气同样不达标等情况是可以采用独立新风系统并自我监控,通过气流组织模拟,配置人性化送风末端。控制空气的洁净度、流速使空气质量达到最佳状态。远景设计院指出,选用绿色建材,高性能材料、本地材料等,同时避免装修二次污染。适量配置绿色植物,控制室内甲醛、苯等空气污染物浓度。 在采光方面,采用节能灯,太阳能供电等,营造易于观看、安全舒适的亮度分布。同时为提高人体舒适度,尽量减少大玻璃面建筑,大玻璃面建筑不仅容易造成温室效应,同时在冬季还发生来自冷玻璃面的低温辐射效应。以及易造成光污染。,所以除了冬夏空调设计条件外,还要要分析当地气候及建筑内部负荷变化对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影响。节能方面,实行综合节能指标,采取维护结构热工性能改善措施,严格设置保温层减少室内能耗,实行屋面墙体保温隔热体系,使用节能设备系统,实现智能控温,智能照明等。使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地源热泵设计等。
在建筑设计和规划时,合理设计建筑体型、间距和高度,一般高层建筑对其自身的室内自然通风有利。而在不同高度的房屋组合时,高低建筑错列布置有利于低层建筑的通风,处于高层建筑风景区内的低矮建筑受到高层背风区回旋涡流的作用,室内通风良好。 保障最低光照直射时间。例如南向是冬季太阳辐射量最多而夏季日照减少的方向,并且中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向,所以从改善夏季自然通风房间热环境和减少冬季的房间采暖空调负荷来讲,南向是建筑物最好的选择。
因地制宜
综合考虑气候条件、资源分布、热工分区、环境人文、经济水平等地理条件和经济因素。优化建筑规划、布局绿色建筑要考虑如何与所在地的气候特征、经济条件、文化传统观念互相配合,从而成为周围环境不可分离的整体部份。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次级系统依存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与绿色房地产都不能脱离生物环境的地域性而独立存在。绿色建筑的实现与每一个地域的独特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现存人类建筑、社会水平及文化环境有关。
水系统
优化地下排水系统,建立一个综合全面科学合理的地下排水系统,同时,可以设计雨水收集系统,用收集的雨水用于灌溉绿地、冲洗卫生间和车辆。更进一步,可以将收集的雨水进行净化,满足建筑的用水需求。对水资源实行统筹兼顾,区域化、统一化管理 建筑设计使用节水器具,进行节水灌溉同时优化管道设计,减少管道破漏。
环境绿化
在进行绿色环境规划时, 不仅重视创造景观,同时重视环境融和生态做到整体绿化。即以整体的观点考虑持续化、自然化。可持续的应用,除了建筑本身外还包括所需的周围自然环境,生活用水的有效(生态)利用,废水处理及还原。
同时,加强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生态绿化配置。利用室外环境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高人体舒适度等。同时,通过内置庭院、屋顶花园等将室内与室外联通起来,创造一个室外活动休闲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