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浅变质岩区的层序标志——示顶构造

2025-04-15 01:24:2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从变质岩区的地层单位类型划分及填图单位划分不难看出,层及层状构造类型的确定,事关变质岩区地质填图的关键,尤其对中高级变质岩区显得更为重要。浅变质岩区因岩石中总是较多地保留了原生层的构造,在野外相对容易识别,这里仅对示顶构造做一简介。

确定地层新老(正倒)最有效的办法是找到岩层的原生示顶构造。这对一期褶皱和褶皱叠加区都是同样重要的。

图5-6 不同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原生示顶构造

(据徐朝雷等,1990)

a—沉积作用:1—尖顶波痕;2—弧形交错层;3—泥裂;4—冲刷面;5—流水痕;6—雨雹痕;7—粒级序:8—火焰构造;9—下伏砾石;b—火山作用:1—气孔逸气指上;2、3—上大下小气孔;4—枕状弧突;5—上大而稀下小而密气孔;6—气管向上融合;7—双组分杏仁体,密度下大上小;8—对下伏岩层的烘烤;9—绳状熔岩表面;c—叠层石:1—基本层弧形指上;2、3、4—叠层石分叉指上;5—尖端指上;6、7—叠层石礁体弧指上:8、9—叠层石截顶构造

常见的原生示顶构造有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尖顶波痕、弧形交错层、泥裂,小冲刷面、渠痕、雹痕、粒级序、火焰构造及基底砾石(图5-6a);由火山作用形成的逸气孔、下细—上粗气管、下小上大气孔层、馒头形枕状构造、长英质下少上多的悬浮斑晶、向上融合的气管、下重上轻的双组分杏仁、熔岩对底部的烘烤面及绳状熔岩淬火面(图5-6b);叠层石基本层穹状隆起、叠层石向上分叉、银状叠层石尖顶指上、叠层石礁体穹状隆起及叠层石截顶构造(图5-6c)。

需要注意的是,在变质岩区,其他地质作用也可形成貌似原生示顶构造的假示顶构造。首先是构造作用,如由劈理折射形成的假交错层(图5-7a),两组劈理有规律的交切所形成的假波痕(图5-7b),砂质岩层小褶皱起伏所形成的假波痕(图5-7c),砂质岩石石香肠化所形成的假波痕(图5-7d),泥砂质岩石褶皱所形成的假火焰构造(图5-7e),砂质岩小褶皱被剪切滑移所形成的假交错层(图5-7f),构造透镜体化所形成的假火山枕(图5-7g),假砾石(图5-7h),大理石紧闭褶皱所形成的假叠层石(图57i)等。其次,变质分异也可以形成假示顶构造,如略有斜交的绿泥石或绿帘石脉构成的假气管融合(图5-7j),斜长角闪岩中斜长聚斑晶形成的假杏仁、假气孔(图5-7k),变粒岩中细晶岩脉或长英岩脉侵入形成的假粒级序(图5-7l),泥砂互层形成褶皱后,剥蚀掉砂质层而形成的楔状根,即假泥裂(图5-7m)。再次,当较疏松的变粉砂岩、凝灰岩,由于风化作用使铁、锰质淀入孔隙后,可形成环带构造而出现假韵律;当多期次风化作用叠加时,便形成假交错层(图5-7n)。

图5-7 不同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假示顶构造

(据徐朝雷等,1990)

图5-8为五台山滹沱群地层层序建立中,依据实测剖面所获得的示顶构造确立的褶皱形态。

图5-8 五台山滹沱群地层层序建立中实测剖面示顶构造及褶皱形态实例

(据徐朝雷等,1990)

1—变质砾岩;2—长石石英岩;3—石英岩;4—千枚岩;5—白云岩;6—石英大理岩;7—角砾岩;8—火山岩;9—绿泥片岩;10—波痕示顶;11—交错层示顶;12—气孔示顶;13—气管示顶;14—侵蚀面示顶:15—叠层石分叉示顶;16—叠层石礁体示顶;17—叠层石基本层示顶;18~21—吐村亚群:18—四集庄组;19—南台组寿阳山段;20—南台组木山岭段;21—大石岭组:22~26—东冶亚群:22—青石村组;23—纹山组:24—河边村组;25—瑶池村组一段;26—瑶池村组二段

要鉴别构造成因的假示顶构造,最有效的方法是打开露头,从三度空间观察,这样可以很容易地排除因褶皱造成的假波痕、假泥裂、假火焰构造,因为它们都沿褶皱轴呈线状分布。通过构造测量,也可将与区域片(劈)理平行的假交错层,石香肠化的假波痕、假叠层石(一般呈墙状)排除掉,因为它们都平行区域褶皱。通过对假示顶构造的追索(一般用扩大视野的方法),可以排除因脉体侵入而形成的假气孔、假交错层。通过对糜棱岩的鉴别,可以将假火山枕及构造砾岩加以排除。剪切作用形成的假交错层沿走向常与真正的层理斜切。当锥状叠层石个体连生时,本来是尖锥指示顶,但由于个体连接处易被视为弧形基本层的穹状隆起,而可能将顶底误判(图5-7o)。因此依据叠层石基本层判断顶底时,一定要细看基本层是否与另一个叠层石个体成锐角相连,若有锐角相连,则应锐角指顶来判断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