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发展,既有其必然的规律,也有其偶然性。如果建文帝削藩成功,他统治的大明会是一番什么景象?他会比朱棣统治的要好吗?
不尽然。我们撇开朱棣上台充满血腥味不说,两人都算是有抱负的人,皆励精图治,想把国家治理好,但两人的性格迥然不同,治国方略也截然不一样,所以统治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
(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最大的失败就是削藩失败。而削藩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他太操之过急。他登基才一个月,就开始了削藩。根基未稳,急于求成,忽略了叔叔们的异心。他一点也不成熟。第二,他脑袋长在别人的脖子上。他过于依赖黄子澄等人。黄子澄是他做太子时的陪傅。黄子澄说,这些叔叔们权势太大,根本不把你这个小侄儿放在眼里,不削藩始终是个威胁。朱允炆说,那就削吧。按照黄子澄提出的方案,结果酿成了大祸。第三,他太过仁慈。朱允炆父亲朱标死后,以朱棣为代表的叔叔们根本拿他不重视,皇上的政令到王爷那里就行不通了。你这做的是什么皇帝?皇权都还没有建立起来,你发什么诏令。有这三条,建文帝削藩必败无疑。
(朱棣夺权之战)
但是,如果建文帝削藩成功,明朝又会如何发展呢?削藩成功,中央集权加强了,皇上的威权树立起来了。明朝向前发展不成问题。但是,因为上述三条,如果不改,他又能产生良性循环的局面么?这是大大的问号。
我们再来看一下朱棣。朱棣在位时期,励精图治,延续洪武政策。政治上,继续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和东厂。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还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和对南海地区的经营。文化上,编修《永乐大典》 。同时,为了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疏浚大运河,迁都北京。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但设立东厂,威权盛极,却也为其残酷统治埋下反抗力量。其五征蒙古、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等举措都耗费了很大国力,削藩政策的不彻底性也为其死后汉王叛乱埋下伏笔。
(永乐帝朱棣)
历史是不宜假设,也是不允许倒退的,但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从长远看,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我们以后人的眼光看历史,总是觉得很多事情都不可思议。但是,历史就是这样,大浪淘沙,波澜起伏,永续向前。
并不会,建文帝并没有什么才能,只能勉强做个守成之君,做不到,将明朝强盛。
我认为很难。因为建文帝根本没有自己的主见,对局势也把握不准。所以很难把国家治理好。
不会。建文帝朱允炆仁孝宽厚,优柔寡断,远不及明成祖朱棣智谋坚韧,多疑好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