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在部首制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部首的选取和确立上。《说文解字》主要依据形义关系,要求部首不仅能在字形上统摄属字,还要与属字字义有所关联,因此对部首形义的辨析更为精细,立部数量较多。例如,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等多被立为部首,如“火、玉、目、人、山、水、口”等都是构字数量过百的独体字部首;同时,有58个叠文部首和36个无属字部首。相比之下,《康熙字典》按照楷书字形立部,更关注部首在检文索字中的便捷性,合并了大量形体上相近或有包含关系的部首,以附形部首的体例归并部首,不设无属字的部首,从而降低了部首的数量。
此外,在归部时,《康熙字典》也优先考虑查检便利,选用更常用、更便于检索的意符归部。例如,“徹”字原在“攴”部,后归“彳”;“向”字原在“宀”部,后归“口”部。还有一些形声字改以声符归部,如“式”字原在“工”部,后归“弋”部;“麼”字原在“幺”部,后归“麻”部。
总的来说,《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在部首制方面注重的侧重点不同。《说文解字》更注重部首的形义关系,因此立部较多;而《康熙字典》更注重检索的便捷性,因此合并了部分部首,使得部首数量相对减少。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它是在明朝《字汇》、《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康熙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康熙字典》的部首制是检字法的部首,目的是为了方便检索;
《说文解字》的部首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它是从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出发,部首标示该部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
《说文解字》部首是以隶书为基础,《康熙字典》部首以楷书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