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破坏可以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

搞破坏可以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
2024-11-28 16:29:5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破坏行为通常和负面情绪相联系,尤其是和情绪控制失调有关。负面情绪伴随的破坏行为在儿童时期表现得更加明显,揭示这种调节策略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论”的观点认为,从攻击和破坏行为中可以获得与性本能相似的快感,在获得快感之后人自然会回归平静;进化论的观点认为破坏行为是攻击性个体遇到危险时产生攻击反应的一种即时反应,会慢慢恢复镇定;“离散情绪”的观点认为破坏行为是愤怒情绪的固定反应模式,有确定的神经回路,情绪过程结束之后反应就会消失。

  但破坏行为不仅能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同样还会对正面情绪产生影响。我们不仅仅在愤怒、烦躁的时候会有破坏东西的欲望,在喜悦、兴奋的时候也会有破坏东西的欲望——最典型的行为发生在各种比赛的庆祝中。如果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出现时的破坏行为没有本质差异的话,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人们产生平静的感觉呢?核心的原因很简单——破坏行为让身体感觉累了。

  人体长时间维持高唤醒状态时,血管负荷增加会造成散热问题甚至生命危险。大脑的生理结构不足以支撑长时间的应激,由于情绪过于激烈导致脑血管破裂的案例屡见不鲜。如果这时候躯体活跃起来,那么血液的供应就会向四肢转移,减少头部的压力。所以破坏行为作为一种高强度的活动,实际上是高唤醒情绪出现的时候躯体保护机制的表现。

  在高强度的活动过程中,机体的疲劳度逐渐增加、兴奋度逐渐下降,情绪的实质唤醒也缓慢降低。下降到某个水平时,机体不再能识别到原有的愤怒或者激动,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悲伤和愉悦;高强度的活动停止一段时间后,由于代谢产物的堆积产生更强烈的疲劳感,情绪可能会再进一步下降到空虚和舒适,最后是疲劳和平静。所以说破坏行为完成的情绪调节(包括正面和负面情绪)是纯粹的生理过程,这种平静的感觉也完全是由于脑供血的下降带来的体验。

  那么,为什么要采用破坏而不是狂奔之类的策略呢?这就和当时所处的情境有关了。面对着空旷的场地(或者极其贵重的物件)时想进行破坏行为很难,所以只能进行奔跑和怒吼。当然,如果破坏行为针对的是那些很有纪念意义和价值的物品,认知层面上的因素同样也会起到辅助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破坏行为不仅仅是一种生理性变化,还意味着情境的变化。

  (来源:《科技生活》周刊)

本文来自:《科技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