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意义:肾前性、肾性及肾后性3方面:
①肾前性:主是严重失水引起血液浓缩,肾血流量减少及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从而使尿素氮潴留,可见于剧烈呕吐、肠梗阻和长期腹泻。
②肾性:为最常见因素,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衰竭、慢性肾盂肾炎及中毒性肾炎等,在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可见尿素氮轻度升高(>8.0mmol/L),肾衰竭失代偿期,尿素氮可中度升高(17.9~21.4mmol/L),肌酐也中度升高(442.00μmol/L);尿毒症时尿素氮>21.4mmol/L,肌酐也可达1800μmol/L,为尿毒症诊断标准之一。
③肾后性:如前列腺肥大、尿路结石、尿道狭窄、膀胱肿瘤等都可能使尿路阻塞引起血尿素氮升高。血尿素氮减少较为少见,除了妊娠、蛋白质缺乏等营养不良情况外,常表示有严重肝病、肝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