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如果是目前还没有遭遇地震侵害的建筑,一般都不会去动它。当然也有例外,像日本的一些榫卯木构,每隔数年就会像拆积木一样,将构件全部编号、拆解,然后在原址旁重新搭起来,各种监测。这个做法不仅是为了抗震保护,也是为了让整个结构一直处于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有错位、歪闪或者构件的损坏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修复。当然这个做法的争议也比较大。
现在也有一些高校和机构研究古建抗震的,会对一些处在地震带的古建进行一些计算和预测,比如做1:1或者小一些的模型,放到地震台上模拟,看这个建筑在遭遇地震之后会不会出现严重的损毁,那如果有严重损毁的,可能会比较建议进行一些预加固或者干预,当然,对于古建,一般各国都还是比较保守的,能不动尽量不动。
如果是已经遭遇了地震侵害的建筑,就要看损毁程度来设计保护方案了。
先说木构:
一般木构由于其柔性的材质和榫卯的搭接方式,尤其是斗栱合理的力传导方式,因此不太容易出现全部碎成渣渣的状况,如上面很多知友提到的“墙倒屋不塌”。这种情况下:
1. 如果整体木构并没有太大的歪闪和损伤,那屋架结构就并没有太大问题,无需修复或者稍作矫正即可;墙体作为隔断,就其损毁情况,比如砖的破损程度等等,进行局部的替换或者加固;屋盖需要重点看一下,瓦可能会散落,屋盖的线条可能也有影响,如果导致漏雨的话,古建一般腐朽都是水的原因。
2. 如果整体木构基本ok,但有些关键性部位比如斗栱上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或者裂缝,那么就要考虑替换这个构件,或者现在也有方式是在原开裂构件里打入柔性的类似记忆金属的连接件,这个材料应该有蛮多高校和科研部门在开发的。胶水和水泥这些东西是不推荐的,最不济也是打钉子。
3. 如果整个屋架出现了歪闪或者损伤,但并没有倒,那我的看法最好是落架大修啦,像岛国人民那样搭积木嘛。。不过我国一般还是比较保守的。
4. 如果整个屋架都倒了,那就,不用人工落架了。地震已经替你落架了,直接大修就可以了。。
再说说石构:
其实这个了解得不多,某次听斯坦福还是哪儿来的一个客座教授的讲座,他是专门研究石构抗震保护的。但他的研究对象古城遗址为主,而非欧洲的那些教堂等等。
一般加固的方式是用麻绳编织成网,里面装石头(麻绳加大摩擦,石头加大负重),还有一些掺杂了稻草麦秆等的泥土(有点像我国纸筋灰那个意思),基本原理就是增加负重、摩擦和粘结力,把古遗址更牢固地bia在地上。那其实这个也还是离不开抗震台的模拟。
欧洲其他的一些建筑嘛,其实体量那么大,还是蛮难震坏的。有一些出现裂缝的,但好像也没有太大倒塌的几率的,欧洲人也比较耐心啦,会在裂缝上卡一个透明的小尺子,然后长期观测它的裂缝有没有变大以及以多大的速率在变大,一般变化不太快的或者觉得裂缝的变大不影响整体结构的就不会去修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