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规油气地质特征

2025-04-14 17:28:2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源储共存

烃源岩与储层一般共生或共存。源储一体型油气聚集是指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没有排出,滞留于烃源岩层系内部形成油气聚集,包括泥页岩气、泥页岩油和煤层气等;源储接触型油气聚集是指与烃源岩层系共生的各类致密储集层中聚集的油气,包括致密岩油和致密岩气。

从常规圈闭油气藏到常规油气聚集区带,再到非常规油气聚集层系,代表了油气勘探开发对象的变迁。单个圈闭中如果聚集并保存油气则成为油气藏;油气聚集区带是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或岩性地层变化带控制的、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藏)的总和,强调了油气藏边界的概念和作用;非常规油气聚集层系是储集于大面积源储共生层系纳米级孔喉系统等储集空间中的连续型油气聚集,以及储集于致密碳酸盐岩缝洞等储集空间中的准连续型油气聚集,突破了带状分布和油气藏的理念,无明显“藏”边界。

(2)运聚特征

非常规油气聚集单元是大面积储集层,不存在明显的圈闭和盖层。非常规油气运聚过程中,区域水动力影响较小,水柱压力与浮力在油气运聚过程中的作用局限,以扩散作用等非达西渗流为主,油气水分异差,但“甜点区”油气运移主要受浮力控制。源储一体型油气主要是滞留聚集,源储接触型油气主要靠渗透扩散。运聚动力为烃源者排烃压力,运聚阻力为毛细管压力,两者耦合控制油气边界或范围。

非常规油气聚集运移距离一般较短,为初次运移或短距离二次运移,其中煤层气、泥页岩油气“生-储-盖”三位一体,基本上生烃后就地存储;致密砂岩油气存在一定程度二次运移,但渗滤扩散作用是油气运移主要方式。

(3)储集层特征

非常规油气聚集储集层的纳米级孔喉系统较为发育,如致密砂岩气储集层孔喉直径主要为25~700nm;致密砂岩油储集层以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心长6油层组为代表,孔喉直径主要为60~800nm;致密灰岩油储集层以川中侏罗系大安寨段为代表,孔喉直径主要为50~800nm。

纳米级孔喉系统导致储集层致密、物性差,一般孔隙度小于10%、渗透率为10-6×10-3~1×10-3μm2,断裂带发育处伴有微裂缝,储集层物性变好,如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盒8段(24282个数据)平均孔隙度为7.34%、渗透率为0.63×10-3μm2,山1段平均孔隙度7.04%、渗透率为0.38×10-3μm2(8141个数据)。泥页岩油气储集层更加致密,孔隙度一般为4%~6%,渗透率小于10-4×10-3μm2,处于断裂带或裂缝发育带的泥页岩储集层渗透率则有所增加。

(4)分布特征

非常规油气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心、斜坡等负向构造单元,大面积“连续”或“准连续”分布,局部富集,突破了传统二级构造带控制油气分布概念,有效勘探范围可扩展至全盆地,油气具有大面积分布、丰度不均一特征。源储一体或储集体大范围连续分布、圈闭无形或隐形决定了非常规油气大面积连续分布,油气聚集边界不显著,易形成大油气区或层系。如泥页岩油气自生自储,没有明确圈闭界限与气水界面(郝丽等,2007;何家雄等,2009;何红梅等,2002)。源储直接接触的盆地中心及斜坡区油气聚集,空间分布具有“连续性”,如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致密岩油和上古生界致密岩气平面上连续分布。

非常规油气连续型聚集主要取决于优质烃源岩层、大面积储集层、源储共生3个关键要素。

(5)渗流特征

一般无自然工业产量、非达西渗流是非常规油气聚集的典型特征之一。以致密砂岩为例,渗流机理受孔渗条件和含水饱和度控制,存在达西流和非达西流双重渗流机理,广泛存在非达西渗流现象,其聚集过程显示出“整体性推进、地毯式运聚”的运移机制。碳酸盐岩中连通的缝洞体、致密砂岩中的溶蚀相带或裂缝带是油气富集的“甜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