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淋沙制卤的化学原理是什么?

2025-03-26 05:52:4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淋沙制卤,就是利用海滩沙土来吸附潮水带上来的盐分,然后或人工舀水浸卤,或利用潮汐淋洗,来获得较浓的卤水。至于究竟采用哪种方法,这要看海滨地势的高低了。

地势较高的地区,潮水不能淹没,便把饱吸盐分并经晴日晒干的海沙刮取来,堆积、平摊在草上,形成一个个的“溜”,大的“溜”可高两尺,方一丈以上,各溜间则形成槽渠。

在各溜之后面一侧挖一个深坑,叫作“卤井”。用舀水器舀海水灌洗,于是海水浸泽海沙,溶出盐分后成卤水,经过槽渠便汇入卤井中。另外在淋沙坑侧掘一卤井,埋一小管于淋沙坑底下,与井相通,使淋卤流入井中。

用以上各法得到的卤水在煎煮前,最好先估测一下其中盐的浓度,如果太稀,消耗燃料仍会很多,就不合算,应再度浸沙。

为此,在宋代已有了原始的方法,可以说就是现代“浮沉子法”的雏形。南宋时期科学家姚宽所撰《西溪丛语》记载,福建用鸡蛋、桃仁来试卤水的密度,能令它们上浮的卤水便认为是上好的浓卤水。

至元明代之际,盐民又发现烧稻麦秆所得到的灰有强烈吸附海盐的作用,远胜于海沙,于是很快便普遍利用起来了。

煎炼海卤的锅,汉代时叫作“牢盆”,在宋代以后,一般称作“盐盘”。

据《图经本草》记载,煮盐之器有两类,一种是“鼓铁为之”,是用生铁铸造的,当然比较耐用,但成本高;一种是用竹篾编织成的,内外再用海边牡蛎之类的遗壳所烧成的生石灰厚厚地涂上一层,

这样就耐烧烤了。

还值得一提,《太平寰宇记》已说及海陵盐户所采用的“散皂角于盘内”的方法来絮凝食盐的散晶,以利于食盐结晶的析出和成长。

皂角是豆科植物皂荚的种子,其豆粉放入水中可产生大量泡沫,因而会吸附食盐小晶粒,使它们凝聚起来。至明代,各盐户就较普遍地采用这种措施了。这可算是煎盐工艺中的一项有趣的发明。

在煮卤的过程中,卤水渐渐浓厚,终于会析出食盐晶粒。为取得食盐,一种是把卤水完全烧干;一种是随煮随将析出的盐晶捞出,再加新卤水,再煮再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