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之中,如果我们面临考试失败,或者其他什么的面试没有被录取上,我们通常就会称之为“名落孙山”。但是名落孙山这个成语背后还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而且孙山也并不是一座山,而是指的是宋代的一位立志于考取功名的书生。
这段故事出自于北宋范公偶所写的《过庭录》。孙山是一个吴人,因为读过一些书,肚子有一些墨水,就很喜欢和父老乡亲摆弄自己的文艺。但是孙山这个人非常的幽默,经常语出惊人,说起笑话来那是绘声绘色,通常让父老乡亲们捧腹大笑,因此他也荣获外号“滑稽才子”。
既然读了十余年的书,孙山的志向当然也不仅仅是当一个段子手,他还是要考取功名的。而自己的同乡也正好有一人也要去京城参加考试。这让孙山非常的高兴,毕竟一路上也是有一个照应。
后来等到了放榜的那一天,孙山独自一人前去看自己是否考上了。在官府贴出了榜单之后,孙山就认真的找着自己和同乡的名字,从榜头看到了榜尾,孙山是越看越着急。最后在倒数第一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不过也算不错,起码是中了,但是同乡却落榜了。
孙山的心情就有点复杂,毕竟自己考试了,同乡没考上,这多不好意思。于是孙山再次发挥了自己段子手的能力,回到家中,等到同乡的父母来问他儿子的成绩之时,孙山就委婉的说了一句诗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同乡的父母就立即明白了,合着你是最后一名,那我的儿子肯定落榜了呗。
这就是这个典故的由来,也正是因为孙山这段子手般的诗句,“名落孙山”这个典故也就流传了下来,至今为人们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