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仁政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他对孔子的天命观进行改造并创立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他把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系统化、理论化,建立起系统的修养论;另外,他明确提出性善论的伦理观。总的来说,他从多方面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形成思想体系。
孟子的仁政思想内容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方法途径等,其中贯穿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哲学方面,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其中残留的人格神含义,把“天”的概念改造为“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把天看作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并认为天与人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心具有天的本质属性,只要反求诸己,充分发挥和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和了解天的本质。这就是孟子著名的“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道德伦理方面,孟子始终强调个人修养对国家的重要性,尤其重视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他把儒家的道德规范概括为四个最基本原则: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最基本的五种:“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都成为后世儒家所强调的“三纲”、“五常”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