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分析秦国可以称霸诸侯的原因有哪些

张仪分析秦国可以称霸诸侯的原因有哪些
2025-04-13 05:24:2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从各谋士为了自身发展需要来看,即“在自己的国家不得志,长期不得重用”。

  各国谋士来到秦国,看似为历史的巧合,但是在这一些巧合的同时又具有许多历史的必然性。对于一个谋士而言,如果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要有自己所发展的空间,有自己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果一个优秀谋士的才能在一个地方长期得不到发挥,或者是他的才能发挥长期受到限制,那他就会考虑重新找一个适合自己才能发挥的环境。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有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在魏国长期得不到重用,使得他不得不考虑改变自己目前的现状,并且他需要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抱负。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各谋士受到了冤屈感到不平而又无法申诉,使得他们要找别的国家去施展才能。比如说张仪,就是因为和氏璧被盗,而楚国丞相昭阳误认是张仪所盗取,后张仪经过严刑考打之后,被迫来到了秦国。此外,秦国是在战国时期是弱国,常常被东方大国所小看。秦孝公为强大秦国发布招贤令招各国能人贤士共同治秦。于是商鞅来到秦国,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的分析范雎的情况。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范雎最初是魏国人,此人相当的有才能,在魏国的时候就充分的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但是后来他出使齐国被大夫须贾所诬陷,经过千辛万苦之后最终到达了秦国。得到了自己施展才能的天地。由此可知,各谋士到秦国虽然是个有苦衷,但也是心想事成,因为秦国也正是他们所希望来到的地方。

  2、从秦国的各代君王来看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国基本是没有出现昏君,秦国的各代君主都是相对明智而又有抱负的,善于接纳各种有志之士,来满足自己强大的需要。秦国的国君在智谋与明智方面都比其他诸侯国更加的强,秦国的国君虽不说每一代都是杰出的君主,但是秦国始终没有出现楚怀王和晋灵公之类昏庸无道、荒淫误国的君主。相反还出现了像秦穆公、秦昭王、秦孝公,秦始皇这样具有雄才伟略的君主。当然,其他国家也出现有招纳贤士的举措,如“燕昭王筑黄金台,战国四公子养士等”。但能够长期坚持下来的只有秦国的“客卿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秦穆公,就是一位相当具有能力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极尽所能的招纳贤士。“在客卿制度上敢于突破宗法格局大胆起用外籍人士”。“夕穆公求士,西取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人,皆不出于秦。穆公还积极的扩张领土,很大程度上为秦国开辟了新的领土。秦穆公还施行仁义的政策,减轻刑罚,重视商业的发展,使得秦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也有“秦孝公积极的推行招贤令,招致商鞅的到来。此外还有惠文王拜张仪为相”以及“秦昭王直跪着向范雎请求说:“请先生怎样赐教于我呢”,这些都可以看出秦国历代君主对谋士的重视。到了秦始皇时期,仿佛是上天故意安排给秦国一统四海的历史使命:“一个具有统一四海野心的君主出现了”。并且,我们也可以把这几位杰出的君主比做为伯乐,而这一批国外的谋士就是一匹匹千里马。而历史的证明是:“只要有了伯乐,千里马也会从千里赶来”。秦孝公在求贤的过程中说过:“诸侯鄙秦,丑莫大焉”,这句话所体现出了东方各诸侯国对西方弱秦的鄙视。因此秦孝公开始打算改变被东方国家视为蛮荒弱国的现状,富国强兵。但是要富国强兵必然是需要大量的人才和改革家,这就为这一些人才来到秦国留下了历史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也证明:“一个成功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用人的人”。最后,前代谋士的成就和在秦国得到的优厚待遇也鼓动着后面的谋士到秦国大展身手,秦国的谋士到了秦国基本上都是得到了重用,如商鞅就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使得其他各国的谋士都看到了秦国良好的政治风气与秦国历代君主对谋士的善待。这些情况使得各国谋士积极地想来到秦国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秦国历代杰出的君主也是吸引众多外来谋士来秦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3、各谋士看清秦国具有一统天下的潜能

  作为一个智者,它必然有着清醒的头脑意识,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对于一个优秀的谋士而言,找到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便是自己人生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步。因此为何商鞅、张仪、范雎等战国著名的谋士都选择来到秦国,这真的是历史的偶然?的确历史存在偶然,但是偶然仅仅存在与那些混乱政治的时期。自秦穆公以来秦国的政治是比较清明的,而各谋士之所以来到秦国更重要的是看出了秦国的各位君主相当的具有霸气,具有一统四海的野心,具有知人、识人、用人、信人的本领和气度。我们试问作为一位深思熟虑的谋士,他怎么能不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坚固的靠山来支持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历史中,秦孝公就是商鞅的这一个靠山,这就使得商鞅的才能得到能充分发挥。而且各谋士在自己发挥才干的过程中能尽量希望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他们都认为秦国的君主就是他们要找的发挥才干的依靠。这可以说是各国谋士来到秦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再者,秦国当时处于各诸侯的西部,处于相对蛮荒之地,东方的诸侯国多认为秦国是一个弱小之国,便不会把秦国当做争霸的对手,这使得秦国可以很好的免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危害,由此使得秦国拥有了一个利于自己崛起的周边环境。并且,秦国的中心为关中平原,经济富庶,人口众多,易守难攻,使得秦国具有一统四海的经济实力。范雎就充分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曾经对秦昭王说:“大王的国家,四年都是坚固的要塞,北方布甘泉高山、谷口狭隘;南面环泾、渭二水蜿蜒如带;右边有陇山、蜀郡;左面有函谷关、商阪,勇士百万,战车千辆。大王占据了地利、人和有利条件”。而各谋士也都充分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不远千里的来到秦国。

在当今社会,我们说竞争为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决定一场竞争、一个企业的成败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人才对于一个集团、一个企业的重要性。秦国,在春秋及战国初期,为一个名不经转的弱国、贫穷国,能够最终成为一统四海、横扫六国的帝国,其中关键的一个因素便是“人才”的运用。

  而在战国一个征战的时代,人才往往是可思、可盼而不易得到的。人才在选择自己归宿的时候也会充分的考虑这个归宿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是否能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这时候的秦国,就刚好满足了各位谋士对他们归宿选择的标准。秦国历代的君主,大多都有识英才重英才的能力,而且用人不疑,这就使得到秦国来的这一批谋士减除了后顾之忧,能够尽全力地为秦国的崛起做贡献。

  从历史的证明来看:“商鞅变法”秦国突飞猛进,张仪的 “外连衡而斗诸侯”政策给秦国一个灵活的外交,而范雎“远交近攻”政策,更是让秦国的军事行动取得了辉煌成就”。秦国的这一批谋士还具有为了秦国而不顾生死的优良作风。比如说,楚怀王要以杀害张仪来换得秦楚联合,张仪就不顾自己的安危只身到了楚国,最后再凭借着自己的机智摆脱了危险。从这一种大义凛然的风范来讲,秦国的谋士品格的确要高于他国谋士。除此之外,秦国的这几位谋士也有一种为了事业而敢于做在他人看来大义不道之事,因为虽然他们已经离开了自己的祖国,但是对于自己的故乡多少都会具有一定的留恋之情,当秦国即将灭亡自己祖国的时候,他们深明大义,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我们反推历史,像商鞅、张仪、范雎这样的能人智士没有来到秦国,秦国的历史是否会改变,秦国又是否能够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征越族呢?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已经无法转变,因为在这儿我们不得不承认秦国这些异国谋士对秦国一统四海的功绩。由此看来,各国智者、谋士来到秦国,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秦国自身的潜力、秦国的优良政治、秦国的君明智主、秦国对历代谋士的优待等都是各异国谋士最终选择来到秦国的历史根源,也正是这一批智者成就了一个帝国。

回答2:

  1. ’如今天下诸侯国储藏财货的仓库很不充实,屯积米粮的仓库也很空虚,他们征召所有人民,发动千百万计的军队,虽然是白刃在前,利斧在后,军士仍然都退却逃跑,不能和敌人拼死一战。其实并不是他们的人民不肯死战,而是由于统治者拿不出好办法进行教育。说奖赏而不给予,说处罚却不执行,所以人民才不肯为国死战。现在秦国号令鲜明,赏罚分明,有功无功都按照实际情形进行奖惩。每个人离开父母怀抱之初,从来就没有见过敌人,所以一听说作战就跺脚、露胸,决心死战,迎着敌人的刀枪,勇往直前,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几乎全都决心要为国家死在战场上。大王知道:一个人决心要去战死,和决心要逃生是不同的,但秦国人仍然愿意去战死,就是由于重视奋战至死精神的缘故。一人可以战胜十人,十人可以战胜百人,百人可以战胜千人,千人可以战胜万人,万人可以战胜全天下。如今秦国的地势,截长补短方圆有数千里,强大的军队有几百万。而秦国的号令和赏罚,险峻有利的地形,天下诸侯都望尘莫及。用这种优越条件和天下诸侯争雄,全天下也不够秦国吞并的。由此可以知道,只要秦国作战绝对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所向无敌,完全可以开拓土地几千里,那将是很伟大的功业。

    2.从前秦国和楚国作战,秦兵大败楚军,占领了楚国首都郢城,同时又占领了洞庭湖、五都、江南等地,楚王向东逃亡,藏在陈地。在那个时候,只要把握时机攻打楚国,就可以占领楚国的全部土地。而占领了楚国,那里的人民就足够使用,那里的物产就足可以满足物质需要,东面对抗齐、燕两国,中原可以凌架在三晋(指韩、赵、魏三国)之上,如果这样就可以一举而完成霸业,使天下诸侯都来秦廷称臣。然而当时的谋臣不但不肯这样做,反而撤兵和楚人讲和,现在楚已收复了所有失地,重新集合逃散的人民,再度建立起宗庙和社稷之主,他们得以率领天下诸侯往西面来跟秦国对抗。这样,当然秦国就第一次失去了建立霸业的机会。后来其他诸侯国同心一致、联合兵临华阳城下。幸亏大王用诈术击溃了他们,一直进兵到魏都大梁外。当时只要继续围困几十天,就可以占领大梁城。占领大梁,就可以攻下魏国;攻下了魏国,赵、楚的联盟就拆散了,赵国就会处于危难之地。赵国陷入危难之地,楚国就孤立无援。这样秦国东可以威胁齐、燕,中间可以驾驭三晋,如此也可以一举建立霸王功业,使天下诸侯都来朝贺

  2. 3.赵国在诸侯中位居中央,人民五方杂居。赵国民众轻浮而不好治理,以致使国家号令无法贯彻,赏罚毫无信用。赵国的地理位置不利于防守,统治者又不能使人民的潜力全部发挥出来,这一切已是一种亡国的形势了。再加上不体恤民间疾苦,几乎把全国的老百姓都征发到长平战场,去跟韩国争上党。大王以计谋战胜赵国,既而攻克武安。当时赵国君臣彼此不合作,官民也互不信赖,这样邯郸就无法固守,如果秦军攻下邯郸,在河间修正军队,再率领军队往西攻打修武,经过羊肠险塞,降服代和上党。代有36县,上党有27县,不用一副盔甲,不费一兵卒,就都成了秦国所有。代和上党不经过战争就成为秦国土地,赵国的东阳和河外等地不经过战争将反归齐国,中呼池以北之地不经过战争将属于燕国。既然如此,攻下赵国之后,韩国就必然灭亡,韩国灭亡以后,楚、魏就不能独立;楚魏既然不能独立就可一举攻破韩国;韩国既破,就伤害到魏国,然后再挟持楚国往东去削弱齐、燕,挖开白马津的河口来淹魏国。如此一举就可以灭三晋,而六国的合纵联盟也势将瓦解,大王只要拱手在那里等着,天下诸侯就会一个跟着一个来投降,霸王之名号即刻就可以建立。

  3. .4.

  4. 凭大王的贤明和秦兵的强盛,竟然建立不起天下霸主的基业,而且被既将灭亡的各诸侯国欺凌,这一切都是由于谋臣的愚昧笨拙所导致的。赵国当亡不亡,秦国该称霸又不能称霸,天下人已经看透了秦国谋臣的本领高低,此其一。秦国曾用全国之兵,去攻打赵国的邯郸,不但没有攻下反而被敌人打得丢盔卸甲,将士们又气又怕地败下阵来,天下人已经看透了秦国将士的斗志,此其二。军队退下来以后,都聚集在李下(地名),大王又重新编整努力督促将士们作战,可是并没有取得大胜,就纷纷罢兵撤退,天下人又都看透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此其三。在内看透了秦国的谋臣,在外看透了秦国的将士。由此观之,臣认为天下的合纵力量,难道不是更难对付了。秦国的军队疲劳不堪,人民极端困顿,再加上积蓄用尽、田园荒芜、仓库空虚;而国外诸侯合纵,团结一致,甚为坚固,但愿大王能多加考虑这危机!

  5. 我又听人说:‘战战兢兢,日慎一日。’假如谨慎得法,可以占有全天下。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古代殷纣王做天子,率领天下百万大军,左边的军队还在淇谷饮马,右边军队已到洹水喝水了,竟把淇水和洹水都喝干了。殷纣王是用这么雄壮庞大的大军跟周武王作战,可是武王只率领了3000名穿着简单盔甲的战士,仅仅经过一天战斗就打败了纣王之军,俘虏了殷的全部臣民,拥有了殷的全部的土地,天下竟没有一个人同情纣王。以前智伯率领韩、赵、魏三国的兵众,前往晋阳去攻打赵襄子,智伯掘出晋水河采取水攻,经过三年之久的攻打,当晋阳城快被攻下时,赵襄子用乌龟进行占卜,看看自己国家命运的吉凶,预测双方到底谁败降。赵襄子又使用反间计,派赵国大臣张孟谈,悄悄出城,破坏韩、魏与智伯的盟约,结果争取到韩魏两国的合作,然后合力来攻打智伯,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俘虏了智伯本人。张孟谈于是成为赵襄子的一大功臣。如今秦国的号令严明赏罚分明,再加上地形的优势,天下诸侯没有能比得上的。如果凭这种优势,而与天下诸侯争胜,整个天下就可以被秦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