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枫是梅岭一大景观。现尚有三株千年古枫,若站立在驿馆前,可看见枝杆挺拔、叶茂如盖、郁郁苍苍的古枫大树,高耸入云。尤其驿馆西侧的那棵古枫,几乎遮住了半个山岭。树高有43米,树径两三个人才能合抱;驿馆下云封寺前那两棵古枫也高有38米,左右耸立在寺前坪地上,像一对守候着山门的卫士,十分壮观。古枫是驿道的历史见证,是梅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那蓬勃盎然的生命力,使历代文人留下许多咏叹。 元代大司农吕思诚在途经梅岭时写道:“西风百里南雄道,绿树丹枫满意看。”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在《秋发庾岭》诗中也说:“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掩霭,花露欲霏微。岭色随行掉,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把个梅岭秋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梅岭的古枫也和梅岭的梅花一样,与一般红枫不同,而有其特异之处。一般的枫树到了秋天总是红叶飘,但梅岭的枫树却依然披茸婆娑,只是叶色由青变黄,再转橙红、变紫,一棵树上五颜六色,构成一幅秋风、红叶、夕阳、霜满天的画图,甚是好看。 望梅阁始建于宋,原称望梅亭。后亭圯。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重建,更名望梅阁。今亭于1990年重建。位于梅关北部山坡,距驿道25米处,倚石壁而建。阁楼分二层,高6米,底层2.5米,为开放型廊柱式结构,上层西半段为东西向长廊,长约7米,宽4米,两边有栏杆,水泥长凳可供游人息坐,两根红色立柱上撰有对联:“红白花开两样雪,往来人占半边山。”入阁正门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丕显书写的“望梅阁”题匾。东半段为双重檐正方亭,边长4.7米,亭柱联云:珠帘幕卷西山雨,阁道回看梅岭花。 在阁楼上,人居高临下眺望,大余县城一带可尽收眼底。玉带似的章水自西向东,穿城而下。街上鳞次栉比的幢幢新楼,蜿蜒曲折的公路和一片片的农田,五里山一带的红土山岗,西华山选冶厂旁的人造沙漠,或像金字塔,或像人面狮身,矗立于丘陵山坡上,这些都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更有趣的则是俯瞰山下漫山遍野的梅林和两旁山上的青松翠竹,使人不禁想起了那《岁寒三友》图,令人赏心悦目。
春落梅枝头,一年一度的赏梅季节到来。早春赏梅,寻访赏梅胜地,领略那缥缈浮动的幽香,疏影横斜的风韵,历来是一种高雅的游乐。梅岭梅花有梅花1000多亩。每逢2月上旬,正是满山梅花凌霜傲放之时,可赏梅之千般风姿,可品梅之万种情韵,那树树红梅撩拨得古今多少文人骚客心海涨潮,留下几多诸如“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熟红梅”(苏轼《题岭上红梅》)的名诗佳句传诵至今。山中还建有“望梅阁”,是观赏梅花的绝佳处,是我国十大著名的赏梅胜地之一。
腊梅花开时节,梅花怒放之时,但见数百亩梅园,秀枝横逸,百态千姿,竞丽争妍,呈现一派“入山无处不花枝”的景观。游人慕名而来,漫步鄢陵的乡野,犹如置身梅海之中,枝横碧玉,蕾破黄金,分外迷人。游人可以登上望梅阁,不仅可以领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宏伟气势,还能看到梅花凌寒绽放,暗香浮动的景象 梅花诗碑林陈毅《梅岭三章》诗碑梅岭以梅著称于世。因而历代不少文人墨客以梅为对象在梅岭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形成了大余独有的梅文化。梅岭诗碑林就是从中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百首梅花诗作,并且特邀了当代名家沈鹏、陆石、黄绮等人重新书写,请名家镌刻于碑,立于梅岭的东坡和古驿道两侧,供游人欣赏。从而使梅岭景区更富有高雅的文化意趣。游人到此不仅可赏到大自然赋予的美丽景观,同时也能享受到文化的熏陶。梅岭诗碑林是近段时间增添的梅岭风景线,它与陈毅《梅岭三章》诗碑及陈毅隐蔽处,串连在一条新的水泥石蹬道上,上下穿插于梅林深处,供游人欣赏和感怀。
诗词
《度梅岭》 李家荣
千年古道曰梅关,特特风光瘴岭间。
虎踞龙盘争战地,云孤雁断夕阳山。
荒祠古树无人问,驿馆梅花独自闲。
草木深深深一径,画楼长夜月痕弯。
——摘自《连州诗坛》总第55期,2011年12月 距南雄市区30公里的梅关古道,默默无闻几百年,石阶早已被岁月磨得溜光,如今却因“梅”而游人如织。每年花期,古道两旁红梅、白梅、绿梅、腊梅花海如潮,穿行其间只见暗香盈袖,再衬上古朴的城门楼,登高而望远的悠悠意境,这一出赏梅似乎穿越到了秦汉。
梅岭各种梅花先后开放的时间共三个月左右,白梅先开,红梅随后。随着气温下降,梅花将愈开愈多、愈开愈艳,一直持续到2月下旬。花期很长。元旦前后游览, 最好是从南雄上梅岭,到关楼再下十来分钟折回。若春节过后,还想碰碰运气看梅花,可从江西大余上梅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