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10年过去,“限塑令”实施效果如何?据媒体调查,在大型商超,塑料袋使用量明显下降,替代品增加。但在一些商贸市场,免费超薄塑料袋依然大行其道,禁而难绝。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业态发展,导致塑料餐盒、塑料包装等消耗量飙升,造成新的资源环境压力。
综合各家媒体报道看,十年“限塑”,效果难让人满意。虽然大型商超前情况稍好,但恐怕有夸大成分。毕竟数据统计中只是收费塑料袋,而大量免费塑料袋并未纳入统计范畴,据介绍这部分免费塑料袋的使用量也是惊人。
十年“限塑”为何效果不彰?原因就是塑料袋等塑料包装制品实在太好用了。塑料袋材质不仅隔水性、透明性和韧性都很好,而且成本低廉,携带方便,使用便捷,非常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消费习惯。目前,还没有哪种包装材料能完全取代塑料袋。即便在许多环保严格国家,如日本、美国、英国等,塑料袋也被广泛使用。
这样的现实下,如果只是在消费端限制使用、减少消耗塑料袋等塑料包装制品,其作用不可高估。真正要消除白色污染,还须拿打出更多组合拳。
塑料袋的问题,首先在其生产端。为什么塑料袋会造成污染?这是其材质所决定的。土壤中的水与二氧化碳对填埋的普通塑料袋中的高分子材料几乎不起作用,所以普通塑料袋的降解周期长达数百年。现在市场上虽然出现了一些可降解塑料产品,但其中不少都是谎言。因为这些可降解塑料多是石油基的,很难做到完全降解,它们不过是降解材料和不可降解材料的混杂物,而且其降解的温度要求很高。因此,它们的最终命运几乎和普通塑料袋无异。
那么,有没有真正无害的塑料材料呢?当然是有的,那就是生物基塑料制品,例如用玉米来生产L-乳酸,然后再加工成的塑料,这种塑料经过微生物分解,最终会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真正实现完全降解。这种生物基塑料制品,目前在许多国家都被广泛使用,例如日本,许多大量使用的包装袋、托盘、餐具等都是这种材质。我国企业也掌握了生物基塑料制品的相关技术,完全可以把玉米或玉米秸秆,加工成降解塑料袋、餐盒、地膜、水稻育秧盘等终端产品。如果这种生物基塑料制品若能完全推广,则可取代50%—70%的石油基塑料制品。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白色污染问题,归咎于消费者,只从使用端进行限制。根治白色污染,建立绿色环保的垃圾回收体系,远比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习惯重要得多,也容易得多。在中国,垃圾回收喊了很多年,甚至很多地方十多年前就在试点,如今依在试点,但我们几乎可以说,没有谁真正把垃圾回收体系当回事。许多地方热衷于建垃圾焚烧厂,结果是塑料这种宝贵的资源被一烧了之,排放出大量危害环境的有毒物质。
根治白色污染问题,除了依靠限塑令,还应在生产端和回收端同时发力,才能建立绿色的循环体系。这一循环体系,应该包括通过产业政策和差别化税收,大幅度提高普通塑料袋的使用成本,把真正可降解的塑料制品价格降下来;也应该包括明确企业对于塑料制品回收利用的责任,制定垃圾回收体系建设的时间表等等。只要无害生产,克制消费,回收利用得当,塑料袋完全可以与我们的生活,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个人觉得,要不口袋就卖十块钱或一百块一个!几毛钱,不痛不痒地养活着卖口袋的!谁都没赚着!环境按照往常,继续污染着!生活还是继续着!国家还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