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检查核对现场记录
在每个动探孔完成后,应在现场及时核对所记录的击数、尺寸是否有错漏,项目是否齐全;核对完毕后,必须在记录表下方签上记录者的名字和测试日期。
2.实测击数校正及统计分析
(1)轻型动力触探:
①轻型动力触探不考虑杆长修正,根据每贯入30cm的实测击数绘制N10-h曲线图。
②根据每贯入30cm的锤击数对地基土进行力学分层,然后计算每层实测击数的算术平均值。
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式中:N′10——实测击数(击/30cm);
N10——击数平均值(击/30cm);
n——参加统计的测点数。
(2)中型动力触探: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J21-77)附录三中规定:贯入时,应记录一阵击的贯入量及相应锤击数(一般粘性土,20—30cm为一阵击;软土,3—5击为一阵击),并按(3—12)式换算为每贯入10cm的实测击数后,再按(3—13)式进行杆长击数校正。
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式中:N28——相当于贯入10cm时的实测锤击数(击/10cm);
n——每阵击的锤击数;
S——每阵击时相应的贯入量(cm)。
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式中:N′28——校正后的击数(击/10cm);
α——杆长校正系数,见表3—2;
N28——实测击数(击/10cm)。
表3—2 中型动力触探杆长校正系数
注:l为探杆长度(m)。
(3)重型、超重型动力触探:
①铁路《动力触探技术规定》(TBJ8-87)中规定,实测击数应按杆长校正。
重型(N63.5)动力触探的实测击数,按下式进行校正:
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式中:N′63.5——校正后的击数(击/10cm);
α——杆长击数校正系数,查表3—3;
N63.5——实测击数(击/10cm)。
表3—3 杆长击数校正系数α
注:l为探杆总长度(m);本表可以内插取值。
超重型(N120)动力触探的实测击数,应先按公式(3—15)换算成相当于重型(N63.5)的实测击数,然后再按公式(3—14)进行杆长击数校正。
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式中:N63.5——相当于重型实测击数(击/10cm);
N120——超重型实测击数(击/10cm)。
②中国西南建筑勘察院对杆长击数的校正:
对超重型N120的实测击数,无须换算成N63.5的实测击数,可直接按(3—16)式及表3—4进行杆长击数校正。
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式中:N′120——校正后的击数(击/10cm);
α——校正系数;
N120——实测击数(击/10cm)。
关于超重型(N120)的杆长修正问题,铁路规范与西南勘察院不同之处有两点:
a.铁路规范需将N120的实测击数换算成相当于N63.5的实测击数后再作杆长修正。西南勘察院则直接用N120的实测击数进行修正。
b.铁路规范N120所用探杆直径为φ50mm,每延米重量为7.5kg,可与N63.5共用,并能在工作过程中互换重锤。西南勘探院所用探杆直径为φ60mm,每延米重量为11.4kg,工作过程中不能与N63.5进行重锤互换。除以上两点外,其他设备参数,二者基本相同。
表3—4 杆长击数校正系数α
注:l为探杆总长度。
③工业与民用建筑勘察规范的击数校正:《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J21-77)对重型触探的实测击数要求作如下校正:
当杆长大于2m时,按下式校正击数:
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式中:N′、N63.5——分别为校正后击数和实测击数;
α——杆长校正击数,查表3—5。
表3—5 重型触探杆长校正系数
对地下水位以下的中、粗、砾砂和圆砾、卵石,锤击数尚应按下式进行校正:
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式中,N′63.5为经触探杆长度校正后的锤击数。
3.绘制动力触探N′63.5-h曲线图
以杆长校正后的击数(N′63.5)为横坐标,以贯入深度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图。对轻型动力触探,按每贯入30cm的击数绘制(N′63.5-h)曲线。图式可分为如下两种:
(1)以每阵击贯入量按式(3—12)换算,然后绘制N′63.5值随深度的分布曲线,如图3—4所示。
(2)按每贯入10cm的实测击数,经杆长击数校正后,绘制其随深度的分布曲线,如图3—5所示。
图3—4 按每阵击贯入量换算成N′63.5的曲线
h—贯入深度;hcr—临界深度;hr—有效厚度
图3—5 按每贯入10cm时的N′63.5的曲线
h—贯入深度;hcr—临界深度;hr—有效厚度
动力触探原始数据的处理和曲线图的绘制,可用手工进行,也可用微机处理。
GB50021-94规范规定,动力触探测试成果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单孔动力触探应绘制动探击数与深度曲线或动贯入阻力与深度曲线,进行力学分层。
(2)计算单孔分层动探指标平均值时,应剔除超前或滞后影响范围内及个别指标异常值。
(3)当土质均匀,动探数据离散性不大时,可取各孔分层平均动探值,用厚度加权平均法计算场地分层平均动探值。
(4)当动探数据离散性大时,宜采用多孔资料或与钻探资料及其它原位测试资料综合分析。
(5)根据动探指标和地区经验,确定砂土孔隙比、相对密度,粉土、粘性土状态,土的强度、变形参数,地基土承载力和单桩承载力等设计参数;评定场地均匀性,查明土坡、滑动面、层面,检验地基加固与改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