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这四道高中历史选择题

2025-04-03 00:08:1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以下是我个人分析,不会很全面,仅供参考:

1.第34题,材料中出现斯大林,我们都知道斯大林执政期间建立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里面出现了斯大林对新经济政策的一些评价,他说新经济政策只是以退让为开始,重新部署力量并进攻,但其实我们已经进攻好几年了,A,B,C项明显就是无中生有,材料中,也只能体现斯大林已经有建立公有制的念头。

2.第35题,赫鲁晓夫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有可能和平相处的,此处可以直接得出答案,苏联有意识与西方资本资本主义国家缓解矛盾关系,至于说缓解斯大林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针对的是苏联国内,与国外基本没有什么联系,B和D项,材料未体现,根本无法直接推测出来。

3.第32题,你需要看看主体是谁,主体是大多数人,即指人民群众,并不是所谓的贤人,毕竟贤人是少数,亚里士多德说,人人奉献一分意见和忧虑,集合于一个会场的群众…本句是本题的突破口。至于轮番而治与法治,同样是无中生有。

回答2:

我只给你分析第一题,告诉你套路,即使不会也会差不多。
1938-1942,四个的变化,找最明显的,透明菱形和菱形,有高有低,能说明啥变化?

圆形的变化太不明显,类似直线,只剩下最后一个纺织工具,变化一贯且明显。

联想到那段时间有宋美龄主持的新生活运动,可以猜出第三个选项。